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刊名: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 and Neurology
主办:北京医院;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 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6-2963
CN: 11-3552/R
邮发代号: 82-718

电话:010-65242081、010-64012981-8110

Email:zgshenmian@163.com;zgsm@263.net

网址:zsmb.cbpt.cnki.net

访问量:227656

  •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的研究进展(述评)

    戚晓昆

    近年来对于多发性硬化 ( MS)的病理机制、治疗等方面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特别是从病理上不仅注意到免疫细胞的浸润、髓鞘脱失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损害 ,而且特别注意到轴索的损害。此文就 MS、同心圆硬化以及播散性脑脊髓炎等炎性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并述评。

    2003年03期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91 ]
  • 多发性硬化PET代谢显像与MRI和病理对照研究

    宋桂芹,吴卫平,尹岭,钟定荣,黄德晖,朱克

    目的 比较磁共振成像 ( MRI)检查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 PET)及病理对判定脑内多发性硬化 ( MS) ,尤其是脱髓鞘假瘤及疾病分期的价值。方法 经临床明确诊断的 MS2例 ,均经过 MRI扫描 ,T1、T2加权 ,行PET显像 ,将两者进行比较 ,其中 1例病灶做病理检查。结果  2例 MRI扫描 T1 WI表现为低信号 ,T2 WI可见明确高信号 ,例 2呈团块状。PET显像 :例 1右侧顶叶、左侧小脑半球等处可见形态欠规则的稍高代谢灶 ;例 2左侧顶叶、颞叶及枕叶皮层及皮层下显示较大范围代谢降低区。病理学检查证实病灶处有大量泡沫样细胞( CD68+ )及增生的胶质细胞 ,病灶区血管周围 T淋巴细胞浸润呈套袖状 ,髓鞘染色显示髓鞘脱失。结论 使用PET技术可辅助判定脑内白质区病灶是急性期还是非急性期 ,并可协助鉴别脱髓鞘假瘤与颅内肿瘤 ,同时能为MS患者脑功能异常与病变的范围的关系提供良好依据。

    2003年03期 144-147+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1 ]
  • 偏头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

    李英杰,贾和平,武小玲,徐谦

    2003年03期 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4 ]
  • 多发性硬化T淋巴细胞系增殖反应性的研究

    董万利,包仕尧,许丽珍,程庆璋,方琪,赵红茹

    目的 比较多发性硬化 ( MS)患者和正常人 T淋巴细胞对碱性髓鞘蛋白 ( MBP)和蛋白脂质蛋白 ( PLP)及其合成多肽的增殖反应性。方法 选 HLA-DR1 5亚型 MS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以人神经髓鞘为致敏原 ,采用二次致敏诱导法 ,经短期体外培养产生外周血 T淋巴细胞系 ( TCL) ,用 MBP、PLP及其合成多肽等1 1种抗原检测 TCL的增殖反应。结果 MS和对照组对神经髓鞘成分反应均显示多态性。MS组对 7种 ,对照组对 5种抗原有反应 ;比较两组总的平均阳性孔无差别 ( P =0 .1 77) ;两组间对 MBP、P3 0 -49、P95 -1 1 7、P1 78-1 91的增殖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作为神经髓鞘主要成分的 MBP和 PLP免疫反应性高 ,可能在体内触发自身免疫反应过程发挥作用 ,而 M87-1 0 6、P40 -60、P95 -1 1 7和 P1 85 -2 0 6等位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2003年03期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5 ]
  • 全脊髓空洞症伴脊髓低位一例报告

    俱西驰,邓美英,武成斌

    2003年03期 15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 多发性硬化226例临床分析

    黄德晖,吴卫平,蒲传强,朱克

    目的 总结国人多发性硬化 ( MS)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从临床、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等多方面对 M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2 6例 MS病例中 ,临床确诊 1 96例 ,实验室支持确诊 1 6例 ,临床或实验室可能 1 4例 ;男性 85例 ,女性 1 41例 ;发病年龄 4岁至 67岁 ,平均 3 2 .46岁 ,<1 5岁的早发型病例占 9.3 % ;3 0 .1 %病例病前有诱发因素 ,其中 77.9%与感染有关 ;首发症状以感觉异常、肢体无力及视力减退最为多见 ;88.1 %病例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复发 -缓解型占 49.1 % ;病变部位中脊髓 1 5 1例 ,脑干 74例 ,小脑 2 4例 ,大脑半球 95例 ,视神经 98例 ;66.8%病例出现脊髓受累 ,5 0 .4%病例曾出现过尿便障碍 ,其中视神经脊髓炎占2 9.2 %。结论 国内 MS的发病年龄较西方国家早 ,起病急 ,病程短 ,视神经及脊髓易受侵犯 ,小脑、脑干较少受累 ,临床表现中以视神经受损及尿便障碍较为突出 ,致残率较高。诱发电位及 MRI检查有助于发现亚临床病变。急性、亚急性期应用激素疗效显著。

    2003年03期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495 ]
  • 清开灵有效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宋春杰,尹岭,朱克

    目的 研究清开灵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EAE)的可能性及有效性。方法 应用蛋白脂质蛋白1 39- 1 51 ( PLP1 39- 1 51 )免疫 SJL/ J小鼠诱发慢性复发 -缓解性 EAE模型 ,研究清开灵对 PLP1 39- 1 51 诱导的小鼠淋巴结细胞增殖反应及 γ-干扰素 ( IFN-γ)分泌的作用 ,并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观察清开灵治疗 EAE的有效性。结果 清开灵可抑制 PLP1 39- 1 51 诱导的淋巴结细胞增殖反应及 IFN-γ的分泌 ( P <0 .0 0 1 ) ,有效改善 EAE小鼠神经功能评分 ( P <0 .0 1 ) ,使发病时间延迟 ( P <0 .0 1 )。EAE小鼠发病数和死亡数较对照组减少 ,但其差异并无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清开灵可有效治疗 EAE,为清开灵用于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3年03期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04 ]
  • 抗心磷脂抗体与多发性硬化

    夏君慧,张旭,叶好好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 ( ACA)与多发性硬化 ( MS)的关系。方法 采用 ELISA方法检测 3 5例活动期MS、45例对照组血清中 ACA-Ig G、ACA-Ig M、ACA-Ig A结合指数 ( BI)。结果 活动期 MS的 ACA-Ig G BI、ACA-Ig M BI、ACA-Ig A BI的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MS组中 4例 ACA-Ig G BI、1例 ACA-Ig MBI阳性 ,对照组无一例阳性。MS组阳性率 ( 5 /3 5 ,1 4.2 9% )与对照组 ( 0 /4 5 ,0 %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5 )。视神经脊髓型 MS ACA阳性率 ( 3 /1 3 ,2 3 .0 8% )与非视神经脊髓型 ( 2 /2 2 ,9.0 9% )差异无显著性 ( P >0 .0 5 )。结论 ACA与部分 MS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但确切的关系尚不清楚 ,尚待积累更多资料进一步探讨。

    2003年03期 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5 ]
  • 多发性硬化患者抑郁焦虑障碍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陈丽萍,吴卫平,毛燕玲,刘焱,周秀丽,肖荣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 ( 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中抑郁焦虑情感障碍发生率及抑郁焦虑与患者生活质量评定的关系。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 HAMA)及 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 ( Spitzer quality of life index,QLI)量表 ,对 5 8例 MS患者及 5 0名健康人进行调查评分 ,并记录扩展的残疾状况评分 ( EDSS)和病程时间。应用多重回归统计方法对上述各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MS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为 48.3 % ( 2 8/5 8) ,焦虑情绪发生率为 3 2 .7% ( 1 9/5 8) ,抑郁合并焦虑发生率为 2 9.3 % ( 1 7/5 8) ,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 P <0 .0 1 ) ;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低 ( P <0 .0 1 )。抑郁焦虑情绪与生活质量有显著相关性 ,其中抑郁情绪为生活质量减低的重要预示因素。结论 MS患者中抑郁焦虑情感障碍发生率较高 ,抑郁焦虑情绪对生活质量评价有显著影响。

    2003年03期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2 ]
  • 趋化因子MCP-1mRNA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中的表达及IFN-β1b的影响

    周文斌,刘晓英,肖波,杨欢,李静,谢光洁,杨杰

    目的 研究多发性硬化 ( MS)患者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 MCP-1 ) m RNA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EAE)中的表达 ;经鼻黏膜给予 IFN-β1 b对 EAE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运用同种鼠脊髓匀浆诱导EAE动物模型 ,主动免疫动物后通过鼻黏膜给 IFN-β1 b或 PBS连续 7d,于免疫后 8、1 2、1 8d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杂交法检测其脑、脊髓组织及脾脏中 MCP-1的表达。结果 主动免疫 1 2 d,EAE进入症状高峰期 ,脑和脊髓组织以及脾淋巴细胞中 MCP-1高表达 ,与 8及 1 2 d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IFN-β 1 b组 MCP-1表达受到明显抑制 ,以 1 2 d组最为明显 ,与 EAE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MCP-1与 EAE的发病密切相关 ,外周表达早于组织 ,鼻服 IFN-β1 b可抑制外周淋巴细胞 MCP-1表达 ,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内炎性细胞浸润 ,使 EAE发病明显减轻。

    2003年03期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1 ]
  • POEMS综合征一例报告

    曹方,张念英

    2003年03期 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6 ]
  • 2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与鉴别诊断

    刘俊艳,董玉娟,王瑜玲,王冰,任士清,李春岩

    目的 分析 2 6例临床确诊的多发性硬化 ( 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 回顾性总结临床确诊 M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2 6例 MS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肢体无力和感觉异常 ,其次为肌肉痉挛性疼痛、视力障碍、尿便异常、共济失调 ,个别患者可有周围神经改变。实验室检查示 :脑脊液蛋白水平和 Ig G量增高最常见。磁共振 ( MRI)异常率高达 90 .9%。结论  MS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多部位、病程表现多时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临床有周围神经症状及 MRI发现皮层病灶也并非是排除 MS的绝对标准。在诊断 MS时 ,尤其对于单病灶或多病灶、单时相病程患者应从临床和影像学方面注意与脑梗死、脊髓疾病相鉴别。

    2003年03期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4 ]
  • NK细胞参与多发性硬化免疫致病的机制

    闫晓波,韩葳,王维治

    目的 研究多发性硬化 ( MS)患者外周血 ( PB)中自然杀伤 ( NK)细胞的表达。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 ,检测 1 5例 MS患者以白细胞介素 -1 2 ( IL-1 2 )刺激 NK细胞增殖前后 PB NK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MS患者PB中 NK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 P <0 .0 5 ) ;以不同浓度的 IL-1 2刺激 NK细胞增殖后 NK细胞百分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 ,于 5 d时达到峰值 ,但较刺激前明显减少 ( P <0 .0 5 )。结论  MS患者 PB中 NK细胞的表达明显减少 ,以 CD1 6+ 和 CD5 6+ 细胞减少为主 ;IL-1 2在 1 0 2 U/m L数量级时可对 NK细胞增殖活性产生最佳激活作用。

    2003年03期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1 ]
  • 一种新的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ONO-4817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治疗作用(英文)

    吕佩源,宋春风,高昌星,井上敦

    目的 探讨一种新合成的含氧肟酸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 MMP)抑制剂 ONO-481 7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EAE)的治疗效果。方法 给 EAE大鼠口服 ONO-481 7,观察临床症状、T淋巴细胞增殖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 TNF) -α水平。结果  ONO-481 7能显著改善 EAE临床症状 ( P <0 .0 1 ) ,同时明显抑制 T淋巴细胞增殖 ( P <0 .0 1 ) ,显著降低大鼠血清 TNF-α水平 ( P <0 .0 5 )。结论 研究表明 ,ONO-481 7通过抑制 MMPs活性、T淋巴细胞增殖和减少 TNF-α生成 ,进而能显著减轻血脑屏障 ( BBB)的破坏 ,又可抑制炎细胞浸润和髓鞘破坏 ,从而有效缓解 EAE。

    2003年03期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2 ]
  • 双侧近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一例报告

    李凤有,李莉,王东

    2003年03期 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3 ]
  • 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联合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14例疗效分析

    马琦,王彤歌

    目的 分析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 ( MS)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 994—2 0 0 2年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联合冲击治疗的 1 4例复发 -缓解型 M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1 0 .0 ,进行两独立样本的 t检验。结果 治疗组见效时间、缓解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 ( 4 .0± 1 .6)、( 2 1 .2± 3 .2 )、( 2 5 .0± 5 .9) d,均较对照组短 ( P <0 .0 5 )。结论 对于复发 -缓解型 MS,大剂量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联合冲击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2003年03期 183-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7 ]
  • 帕金森病合并重症肌无力一例报告

    谢琰臣,孙兆林,丛志强

    2003年03期 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0 ]
  • 自身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具有抗原特异性(简报)

    杨建设,肖保国

    2003年03期 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 标志多发性硬化病情活动的部分实验室指标(综述)

    李海峰,丛志强

    了解多发性硬化 ( MS)的病情活动性是正确处理 MS的重要基础。通过检测特定的共刺激分子、细胞因子和尿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MS患者免疫反应的活动性。了解这些指标的水平与 MS活动性的关系有助于了解 MS的活动性并指导治疗。

    2003年03期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0 ]
  • A型肉毒毒素加强法治疗面肌痉挛

    于建敏,王艳,宋红平

    2003年03期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0 ]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综述)

    耿同超,孔凤芹

    多发性硬化 ( 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急性复发期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 IVMP)能抗炎 ,消肿 ,恢复血 -脑脊液屏障的完整性 ,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降低细胞黏附因子表达 ,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抗体的合成、分泌等。在缓解期 ,间断冲击或并用免疫抑制剂 ,可减少 MS复发和进展。

    2003年03期 1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4 ]
  • 脂质沉积性肌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

    吴琪,陈燕奎,方莹莹,韩杰,钱采韵

    2003年03期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6 ]
  • 核因子κB在谷氨酸致PC12细胞兴奋毒性中的作用

    王开颜,阮旭中,张智红,曾绍群

    目的 探讨核因子 κB( NF-κB)在谷氨酸致 PC1 2细胞兴奋毒性中的作用。方法 用突变 IκB质粒 (特异阻断 NF-κB活性 )转染 PC1 2细胞 ,分别用谷氨酸处理转染和未转染的两组 PC1 2细胞 ,间接免疫荧光 ( FITC)标记代表 NF-κB的 P65亚基 ,碘化丙啶 ( PI)标记细胞 DNA指示核区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 LSCM)检测 NF-κB的状态 ,用可反映活细胞的四氮唑盐测定判断细胞生存率。结果 突变 IκB质粒转染的 PC1 2细胞 ,经谷氨酸处理后 ,易位入核的指示 NF-κB的绿色荧光明显少于未转染组 ,细胞生存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 ;而未转染组 PC1 2细胞 ,在经谷氨酸处理后核内 NF-κB明显增多。结论 谷氨酸可导致 PC1 2细胞死亡 ,NF-κB活化是 PC1 2细胞对谷氨酸兴奋毒性的保护反应 ,可减轻谷氨酸兴奋毒性损伤。

    2003年03期 194-196+203-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双类似物鼻黏膜耐受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免疫机制

    王丽华,富羽弘,王化冰,王维治

    目的 用双类似物鼻黏膜耐受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 ( EAMG)大鼠 ,探讨其对机体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 建立 Lewis大鼠的 EAMG模型 ,在致敏同时 ( A组 )及缓解期第 1天 ( B组 )给予双类似物 3 0 0μg/只。动态评估大鼠临床症状 ,检测外周血 ( PB) ACh R-Ab( Ig G)含量 ,检测急、慢性期 PB单个核细胞 ( MNC)及致敏第 5 0天淋巴结、脾 MNC中的 CD4+ CD2 5 + 细胞数改变。结果 治疗组大鼠临床症状减轻 ;治疗组及对照组大鼠 PB中特异性 ACh R-Ab( Ig G)含量随病程延续而增加 ,但在致敏后第 5及第 7周 ,A、B组特异性 Ig G抗体含量比各自对照组显著减低 ( P <0 .0 5 ) ;双类似物鼻黏膜耐受治疗后 ,EAMG大鼠 PB MNC中的 CD4+ 细胞数减少 ( P<0 .0 5 ) ,CD4+ CD2 5 +细胞数相对增加 ( P<0 .0 5 ) ;A、B组淋巴结和脾 MNC中 CD4+细胞数减少( P<0 .0 5 ) ,CD4+ CD2 5 +细胞数只在 B组相对增加 ( P <0 .0 5 )。结论 双类似物鼻黏膜耐受治疗病情进展中的 EAMG有效 ;伴随临床症状缓解 ,治疗组大鼠 ACh R-Ab( Ig G)含量减少且免疫调节性 CD4+ CD2 5 +细胞数相对增多 ;双类似物治疗 EAMG的可行性为抗原特异性治疗重症肌无力 ( MG)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 AID)提供了依据。

    2003年03期 197-200+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9 ]
  • 抽动障碍患儿免疫功能检测与其临床意义

    陈燕惠,林秋君,陈珊,王勇,郑耀辉,陈达光

    目的 观察抽动障碍患儿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和体液免疫 ( Ig A,Ig G,Ig M)功能。方法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 3 0例抽动障碍患儿和 2 0名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并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患儿的体液免疫 ( Ig A、Ig G、Ig M)功能。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 抽动障碍患儿外周血 CD4+细胞百分比、CD4+ /CD8+细胞比值和自然杀伤 ( NK)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 ( 2 6.89± 9.0 8) %、( 0 .88± 0 .3 5 ) %、( 9.61± 6.45 ) % ,较对照组 ( 3 8.3 1± 6.95 ) %、( 1 .5 8± 0 .2 9) %、( 1 4.83±4.1 6) %明显降低 ,CD8+ 细胞百分比 [( 3 2 .5 8± 9.0 4) % ]较对照组 [( 2 4.82± 5 .5 4) % ]明显升高 ,而体液免疫Ig A、Ig G、Ig M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抽动障碍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表现为 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失调和自然杀伤细胞阳性率低。提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某些儿童易患抽动障碍有关。

    2003年03期 2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10 ]
  • 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

    邓美英,薛明战,张辉,乔晋,屈秋民,武成斌,李学成,鲁君亚,邓晓钟,高卫

    目的 探讨 N5,1 0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 MTHFR) 677C→T位点突变与晚发型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 ( PCR-RFLP)方法测定 1 0 7例脑血管病患者及 78例健康对照组 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  ( 1 )两组 MTHFR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1 )。患者组纯合子 ( T/ T)突变频率 ( 2 2 .4% )较对照组 ( 1 9.0 % )升高 ,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 P =0 .0 5 7)。杂合子 ( T/ C)频率( 61 .7% )较对照组 ( 4 1 .8% )明显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1 )。脑血管病患者发生 T等位基因型频率也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1 )。 ( 2 ) MTHFR677C→T突变基因型的患者或 T等位基因型患者患病的危险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杂合子患病的危险性更大。结论 MTHFR677C→ T位点突变增加脑血管病的危险性 ,可能是脑血管病的易感基因。

    2003年03期 20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5 ]
  • 炎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硫脂抗体的临床意义

    吴德云,李晓光,郭玉璞,陈琳

    目的 通过测定炎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 ( CSF)中抗硫脂抗体水平 ,探讨其临床意义和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 应用 ELISA法检测 3 0例急性吉兰 -巴雷 ( 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患者、2 4例慢性吉兰 -巴雷 ( 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CIDP)患者血清和 CSF中抗硫脂抗体水平。结果  ( 1 ) GBS患者血清中高滴度抗硫脂抗体与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P >0 .0 5 ) ;CSF中 Ig M-抗硫脂抗体阳性率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 P <0 .0 1 ) ;( 2 ) CIDP患者血清中高滴度抗硫脂抗体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5 ) ,CSF中 Ig M-抗硫脂抗体阳性率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 3 )抗硫脂抗体阳性的 GBS患者多有主观感觉障碍 ,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5 ) ;抗硫脂抗体阳性的CIDP患者多为感觉轴索性损害 ,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 ;( 4 )轻、重型组 GBS患者血清和 CSF中抗硫脂抗体水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 P >0 .0 5 ) ;( 5 ) GBS组、CIDP组血清中抗体水平与配对的 CSF中抗体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 1 ) GBS患者 CSF中 Ig M-抗硫脂抗体有可能作为感觉神经受累的一项临床辅助参考指标 ,抗硫脂抗体的水平与疾病的临床严重

    2003年03期 208-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5 ]
  • 大鼠膀胱经背段的神经解剖学特征——CB-HRP逆行示踪研究

    刘扬,石葛明,谭会兵,苏海茜,祝总骧

    目的 通过对大鼠膀胱经躯干段经过的背阔肌及背最长肌的相应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内标记神经元的研究 ,了解经脉线及非经脉线神经支配的区别和经络的神经解剖学特征 ,从而为经络实质的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用霍乱毒素 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 ( CB-HRP)对膀胱经经脉线及非经脉线上背阔肌和背最长肌进行逆行示踪研究。结果 经脉线上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和背根节感觉神经元标记细胞数明显多于非经脉线 ,并且经脉线上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有较为广阔的树突野。结论 在经脉线所通过的背阔肌及背最长肌中 ,感觉及运动神经终末密集 ,经络的功能可能与丰富的传入传出神经支配有关。

    2003年03期 212-214+218-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6 ]
  • c-myc癌基因、蛋白与人脑胶质瘤(综述)

    于炎冰,张黎

    c-myc癌基因作为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 ,已被证明在许多人类肿瘤的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c-myc是人脑胶质瘤中最常发现改变并对其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癌基因之一。c-myc基因异常改变、c-myc m RNA及 C-myc蛋白的过量表达被认为是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有关 c-myc癌基因、蛋白的深入研究对于从根本上揭示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其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2003年03期 215-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