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刊名: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 and Neurology
主办:北京医院;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 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6-2963
CN: 11-3552/R
邮发代号: 82-718

电话:010-65242081、010-64012981-8110

Email:zgshenmian@163.com;zgsm@263.net

网址:zsmb.cbpt.cnki.net

访问量:269914

  • 松果体、中枢核团与淋巴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昼夜节律

    童建,秦立强,朱金华

    目的探讨松果体、中枢核团视交叉上核(SCN)和中缝背核(DR)与外周淋巴细胞之间昼夜节律的联系和传递关系。方法在标准的光照条件下,测定中枢和外周第一信使褪黑素(MT)、第二信使cAMP和cGMP的昼夜节律。结果在小鼠松果体和血清中,MT含量的昼夜节律峰值位于黑暗中期,而各组织中cAMP/cGMP比值的节律峰值却位于光照中期,呈现相互倒置的位相关系。各组织中cAMP/cGMP比值的昼夜节律的峰值分别为:松果体,-155.82°(CT10 :23);SCN,-166.30°(CT10:54);DR,-179.16°(CT11:56);血清,-186.66°(CT12:27);淋巴细胞,-188.00°(CT12:32)。结论依据cAMP/cGMP峰值出现的昼夜时间先后,由中枢向外周淋巴细胞的信息传递按照松果体→SCN→DR→血液→淋巴细胞的顺序进行。

    1999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一例报告

    吕海东,李树林,杨彬,陈丹霞

    1999年01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6对大鼠海马神经元Bcl-2表达的影响

    丁爱石,王福庄,傅群武,周长满,范明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rhIL-6)对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培养3、7、14、21和28天(d)的两组(对照组和rhIL-6组)培养神经元,分别观察其生长发育和神经元活存数,并用抗Bcl-2抗血清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cl-2免疫反应(Bcl-2-IR)阳性和阴性神经元数目,计算Bcl-2-IR阳性神经元所占百分率,并在图像分析仪上对Bcl-2-IR神经元作平均光密度的色谱分析。结果培养3、7、14、21和28d时,rhIL-6组神经元活存数、Bcl-2-IR阳性神经元数和Bcl-2-IR阳性神经元的平均光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rhIL-6能增强生长发育过程中海马神经元Bcl-2的表达,减少神经元的退化死亡,表明rhIL-6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具有神经营养作用。

    1999年01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中c-fos蛋白表达及纳洛酮影响

    刘永海,高殿帅

    观察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纳洛酮对海马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沙鼠急性全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c-fos蛋白表达及细胞形态改变。结果纳洛酮能明显加强急性全脑缺血沙鼠海马各区c-fos蛋白的表达,CA1区尤为明显。同时纳洛酮能明显改善缺血后CA1区神经元细胞的变性坏死。结论纳洛酮对缺血后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加强c-fos蛋白的表达有关。

    1999年01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IL-1、TNF在局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

    李岚,屠永华,赵光东

    研究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IL-1、TNF的来源、变化规律和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局部脑缺血/再灌流大鼠模型中IL-1β、TNF-α的表达。结果缺血组(I)3hlL-1β表达增多并持续至120h,缺血再灌流组(IR)0.5hIL-1β即明显增高,高峰在24h,120h已降至对照组(C)水平,阳性细胞主要为纹状体区及顶叶皮层的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I组和IR组0.5hTNF-α表达增多,12h达高峰,持续至120h,阳性细胞为纹状体和缺血皮层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结论IL-1β、TNF-α参与缺血/再灌流脑损伤,其来源于损伤局部的神经元、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作用进行了探讨。

    1999年01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分析

    姚娟,王颖,王震震,李弘钧,丁新生,程虹,侯熙德,夏素琴

    研究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和正常人载脂蛋白B(apoB)基因XbaI和EcoRI两位点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了85例ACI患者及56例正常人(NC)的apoB基因多态性。结果(1)NC组X-X+基因型血浆TC水平明显高于X-X-基因型(P<0.001);ACI组与NC组少见E+E-或E-E-基因型,血浆TG水平明显高于E+E+基因型(P<0.02)。(2)X-X-基因型个体:ACI组血浆TC、TG、apoB、Lp(a)水平明显高于NC组,apoA水平明显低于NC组。(3)ACI组EcoRI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TC、TG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而apoA水平明显低于NC组。结论呈X-X-基因型患者可能与ACI患者血脂异常有关,apoB基因多态性对血浆TC、TG水平影响较大。

    1999年01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功能亢进伴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一例报告

    吕海东,陈宏卫,李树林,杨彬

    1999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偏头痛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检测及其意义

    邱焱,英勇

    通过检测偏头痛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的含量,探讨其与偏头痛发病的关系。方法 50例病程1年以上、无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偏头痛患者和20例神经衰弱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者抽血后,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TNF-α的含量。结果  偏头痛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高于神经衰弱患者(P<0.01)及正常对照组(P<0.01);偏头痛患者发作期血清TNF-α水平高于间歇期(P<0.05);有先兆偏头痛患者与无先兆患者血清TNF-α水平差别不显著(P>0.05);女性偏头痛患者血清TNF-α水平高于男性(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血清TNF-α水平无差别(P>0.05)。结论TNF-α与偏头痛发病有关系,可能是引起偏头痛发作的原因。

    1999年01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血清Cj抗体、GM1抗体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忻琪珺,程源深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病因及发病机理探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血清抗空肠弯曲菌抗体(Cj-Ab)及GM1抗体(GM1-Ab),并与临床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GBS组血清Cj-IgG、IgM阳性率分别为60%、30%,较对照组30.8%和7.7%为高,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小于0.05。GBS组GM1-IgG阳性率为38%,而对照组为2.1%,经检验两者差异也有显著性,P值均小于0.05。结论Cj近期感染与GBS发病相关,而GBS的两种抗体与临床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1999年0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多发性硬化与髓鞘抗体及髓鞘碱性蛋白

    丁美萍,闻树群

    探讨多发性硬化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多发性硬化患者活动期血清(28例)和脑脊液(18例)的GM1抗体、脑磷脂抗体和髓鞘碱性蛋白。结果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GM1抗体阳性率为36%,脑磷脂抗体为43%;脑脊液GM1抗体为11%,脑磷脂抗体为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血清和脑脊液的髓鞘碱性蛋白增高亦有意义。结论体液免疫参与了多发性硬化的发病过程。可能的机制是,针对自身组织的髓鞘蛋白、髓鞘脂质等自身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

    1999年01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关系的初步研究

    张熙泉,商淑梅,梁继舜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H)患者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IR)与高胰岛素血症(HIS),以及IR与患者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了56例HIH患者及37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49例健康人的血糖(FPG)与血清胰岛素水平(FINS),同时采用李光伟等提出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方法进行计算,3个月后随访HIH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HIH患者FPG及FIN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其ISI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01)。HIH患者轻型组与重型组的FPG、FINS、ISI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P<0.05,P<0.001)。随访HIH患者轻型组ADL评分明显高于重型组。结论HIH患者存在IR及HIS,其胰岛素水平及IR程度与患者病情、预后有关。建议对HIH患者的血糖水平升高与IR及ISI下降者应积极使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治疗。

    1999年01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第五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

    1999年0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脑缺血大鼠肺、肾损伤的病理观察

    张新江,李昉,钱震,韩筱玉,杨金升

    研究急性脑缺血对肺、肾组织的影响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对大鼠全脑缺血后再灌注1、3、6、72h的肺、肾、脑组织进行了病理观察。结果1h时肺间质有充血、肺泡腔内有少量浆液性渗出,3h、6h时可看到肺出血,以6h最明显,72h后肺泡腔内可看到较多的吞噬细胞。肾组织的变化不明显,部分6h的标本可看到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浊肿变性,其余组别无明显变化。肺、肾组织无中性细胞浸润。结论全脑缺血后再灌注早期动物有明显的肺组织损伤,这可能是脑梗死患者易于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

    1999年01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变化及意义

    李拴德,杨术真,杨喜民,李迎国,宁学权,王咸昌,毛小林,唐宗椿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中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和CSF中MBP含量。结果患者血清和CSF中MBP含量均增高,其上升水平与脑损伤类型及程度有关。结论同步检测血清和CSF中MBP含量变化,对判断颅脑损伤的程度及类型有一定实用价值。

    1999年01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脑外伤急性期一氧化氮的变化和意义

    周东,裘明德,关玉娟,李龄

    探讨一氧化氮(NO)在脑外伤急性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Griess试剂测定脑脊液中NO含量。结果脑外伤急性期NO峰值高于对照组(t=2.834,P<0.01);重伤组NO动态监测时,其峰值(10.872±9.231)μmol/L出现于伤后24h内,48~72h再次升高为(6.577±5.720)μmol/L,而轻伤组仅出现于48h内,为(6.470±5.886)μmol/L;预后不良组NO峰值高于良好组(t=2.313,P<0.05)。结论脑外伤急性期NO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伤情越重,升高越明显,预后也越差。NO与临床指标的结合将提高对颅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判断的准确率。

    1999年01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唾液苯妥英钠质量浓度的临床研究

    李泽宇,马文娟,刘建军,齐晓飞,王毅,刘栓娣

    目的研究服用苯妥英钠(DPH),癫痫(EP)患者唾液与血清中DPH浓度关系,探讨测定唾液中DPH浓度替代血药浓度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30例服用DPH的EP患者唾液及血清质量浓度,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唾液与血清中DPH质量浓度呈正相关(r=0.8909,P<0.001),其平均值分别为(1.11±0.58)mg/L和8.85±0.73mg/L。唾液中DPH质量浓度在0.5~1.0mg/L之间,EP症状被控制者占20.3%,未控制者占16.7%;质量浓度高于2.1mg/L者出现毒性反应占10%;1.0~2.1mg/L者EP症状控制者占53%。结论FPIA测定唾液中DPH质量浓度有可能部分替代测定血清中DPH质量浓度的方法。

    1999年01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脑活检诊断弥漫性脑胶质瘤病二例报告

    刘素芝,马建国,李永秋

    1999年01期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Alzheimer病与细胞凋亡

    余上才,李晓玉

    1999年01期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口服耐受及鼻粘膜耐受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

    王维治

    1999年01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广州管圆线虫病伴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报告

    王小同,黄汉津,林燕,应斌宇,名和,行文,吉村坚太郎

    1999年01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姊妹同患结节性硬化病报告

    崔彪

    1999年01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