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刊名: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 and Neurology
主办:北京医院;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 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6-2963
CN: 11-3552/R
邮发代号: 82-718

电话:010-65242081、010-64012981-8110

Email:zgshenmian@163.com;zgsm@263.net

网址:zsmb.cbpt.cnki.net

访问量:269802

  • 多发性硬化研究进展(述评)

    许贤豪

    扼要概述了多发性硬化近年在病因、免疫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学等方面的进展 ,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2000年03期 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临床特点(附8例分析)

    刘广志,许贤豪,方丽波,张星虎,张华,冯颖

    目的 分析我院 8例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 (PPM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符合Lublin等PPMS诊断标准者纳入此研究。结果 收集了 8例PPMS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 1例 ,女性 7例 ,年龄 32~ 62 ( 39 75± 9 91)岁 ,并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中的 8例PPMS患者在不同类型MS构成比例、发病年龄、起病症状、MRI检查、诱发电位、脑脊液免疫学检查、治疗等方面与其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是本研究中PPMS女性较多。另外 ,1例在入院前曾误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 ,另 1例曾误诊为颅内转移瘤 ,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脱髓鞘病变。结论 PPMS在MS中较为少见 ,应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

    2000年03期 135-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性激素受体蛋白表达异常与多发性硬化

    赵兵,赵瑛,刘志民,邵福源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 (MS)患者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改变 ,阐明其在多发性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和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了 15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浆E2 、T和外周血白细胞ER、AR等指标。结果 女性患者E2 和T分别为 ( 194 0 9± 97 85)pmol L、( 0 85± 0 54)nmol L ,明显低于对照组[( 4 2 6 2 0± 160 4 8)pmol L、( 2 4 5± 0 4 7)nmol L ,P <0 0 1];男性患者E2 与对照组无差异 [( 10 2 0 1± 79 39)、( 58 74± 2 6 60 )pmol L ,P >0 0 5],T明显低于对照组 [( 9 30± 5 4 3)、( 2 4 0 8± 3 73)nmol L ,P <0 0 1]。男女性患者的ER分别为 ( 2 33± 138)和 ( 392± 81)位点 细胞 ,明显低于对照组 [( 511± 75)、( 888± 88)位点 细胞 ,P <0 0 1];AR分别为 ( 52 2± 12 3)和 ( 166± 57)位点 细胞 ,明显低于对照组 [( 853± 54)、( 52 0± 75)位点 细胞 ,P <0 0 1]。结论 多发性硬化患者存在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异常 ,在MS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2000年03期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多发性硬化患者IFN-γ及IL-10分泌性T细胞的变化

    张丽,侯世芳,王维治

    目的 通过计数促炎症性细胞因子IFN γ及抗炎症性细胞因子IL 10分泌性T细胞数目 ,观察多发性硬化 (MS)患者此两类细胞因子 (CK)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 (Elispot)技术检测MS患者、其他神经疾病 (ON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 (NC)外周血 (PB)及脑脊液 (CSF)中MBP及其他抗原反应性IFN γ和IL 10分泌性T细胞数目 ,并对活动期与缓解期MS及甲基强的松龙 (MP)冲击疗法前后MS患者PB中两种CK分泌性T细胞数目进行了比较。结果 活动期MS患者PB及CSF中IFN γ及IL 10分泌性T细胞数目较OND及NC组明显增多 (P <0 0 5) ,CSF中MBP反应性T细胞差异更为显著 (P <0 0 1)。MS患者PB中IL 10分泌性T细胞数在缓解期较活动期明显升高 (P <0 0 5)。MP治疗后IFN γ分泌性T细胞数目明显减少 ,而IL 10分泌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P <0 0 1)。结论 在MS发病机制中IFN γ起促进作用 ,而IL 10有保护作用 ,是促、抗炎症性CK的比值而非按顺序的表达决定MS的活动性。MP疗法的部分机制可能是调节CK网络的平衡

    2000年03期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新生猪HIE大脑皮层细胞凋亡、钙超载及抑癌基因p53的相关性研究

    王晓蕾,刘晓平,刘凯,张俊梅,唐方,余世禄

    2000年03期 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甲基强的松龙对多发性硬化免疫功能的影响

    周文斌,朱世津,汤新年,杨欢,肖波,谢光洁

    目的 通过计数细胞因子IFN γ和IL 10分泌细胞 ,检测多发性硬化 (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N γ和IL 10分泌细胞水平 ,观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MS患者Th1及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暴露于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素抗原髓鞘碱性蛋白进行体外短时间培养 ,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IL 10和IFN γ分泌细胞 ,同时检测其他神经病组 (OND)及健康对照组。结果 显示MS患者IFN γ分泌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 ,甲基强的松龙使MS患者IFN γ分泌细胞减少 ,对IL 10分泌细胞无明显影响。结论 MS患者存在Th1 Th2细胞因子的失衡 ,甲基强的松龙能抑制MSTh1类细胞因子IFN γ的产生 ,恢复其两类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而对MS患者产生治疗作用

    2000年03期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雷公藤片对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刘瑞华

    目的 探讨雷公藤对多发性硬化 (MS)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将 4 2例MS患者随机分为雷公藤治疗组及非雷公藤治疗组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 2 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结果 雷公藤治疗及非雷公藤治疗的MS组治疗前其外周血中CD3+、CD8+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 ,CD4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 ,CD4 + 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雷公藤治疗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3+无明显差别 ,CD4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CD8+明显增加 ,CD4 + CD8+比值则显著降低 ,而非雷公藤治疗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 +、CD8+、CD4 + CD8+比值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雷公藤治疗MS的免疫抑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而发挥作用

    2000年03期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附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苗建亭,雷革胜,李柱一

    2000年03期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RI定量分析及其在多发性硬化研究中的应用(附5例MS患者MRI造影病灶初步分析)

    张华,许贤豪,乔丽艳,国红,李宝林,王红,冯颖,张星虎,刘广志,齐田孝彦

    目的 开展利用MRI增强病灶的定量分析及其对多发性硬化 (MS)治疗前后病情变化的对比研究 ,并观察干扰素 (interferon ,IFN) β1a的疗效。 方法 收集确诊的MS患者 5例 ,治疗前、后各观察 3个月 ,每月做MRI增强造影检查 1次 ,即治疗前后各查MRI 15例次。由专人进行病灶定量处理及治疗前、后对照处理。结果 治疗前、后GD增强病灶阳性例次分别为 10和 7例次 ,总病灶数为 12 1和 38(平均每例次分别为 8 1和2 5)个 (P =0 0 36) ,病灶面积为 34 0 9 4和 142 8 9(平均 2 2 7 3和 95 3)mm2 (P =0 0 69)。结论 MRI定量分析对判定MS病情变化和临床疗效有实用价值 ,IFN β1a对MS患者的近期MRI增强造影病灶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2000年03期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遗传性原发性肌阵挛一家系报告

    丁业庆,黄梅芳,王玉凤

    2000年03期 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尿酸与多发性硬化

    金友雨,丁美萍

    2000年03期 165-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B7-2(CD86)协调刺激因子在急性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AEAE)发挥主导作用

    耿同超

    目的 探讨协调刺激分子B7 1(CD80 )和B7 2 (CD86)在急性EAE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抗B7 1和B7 2抗体在体外对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和细胞因子分泌的抑制作用和在体内对EAE发生过程的影响。结果 抗B7 2抗体抑制PLP136 150抗原引起的特异性细胞增殖和IL 2产生 ,抗B7 2抗体处理过的淋巴母细胞诱导轻症被动EAE ;在主动EAE诱导的早期抗B7 2抗体虽能延缓发病时间但加重病情 ,可能与IL 4分泌不足有关 ;当临床EAE首发症状出现时 ,抗B7 2抗体减轻其临床表现。结论 协调刺激分子B7 2在AEAE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0年03期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利用激光共聚焦图像系统检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动物淋巴细胞内游离钙浓度

    张凤蕴,吕雪莹,张飚,王丽群,周贵生,赵育莹,李殿俊

    目的 进一步探讨多发性硬化 (MS)和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的发病机制。方法 取EAE动物的脾细胞 ,制备淋巴细胞悬液 ,以荧光探针Fluo 3 AM负载后 ,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InsightplusIQ ,Meridian ,USA)检测细胞荧光强度 ,其荧光强度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成正比。结果 EAE组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细胞内钙在EAE动物淋巴细胞的过度活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00年03期 172-17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早期高血压患者血浆vWF、GMP-140、Fbg水平与t-PA、PAI-1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李志梅,潘殿卿,王红燕,朱建国,张军,张宝平

    2000年03期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与细胞凋亡

    王惠,林嘉友,杨天祝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是研究人类多发性硬化 (MS)的经典动物模型 ,EAE发病和愈复过程中细胞凋亡的情况也是目前神经生物学的研究热点。研究者们发现 ,EAE时CNS损伤区有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凋亡 ,而且这种细胞凋亡促进了EAE的愈复和耐受状态的形成 ,这就为EAE乃至人类MS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有关EAE其他细胞凋亡和影响细胞凋亡的因素也有一些研究。本综述对近年来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较为全面的回顾

    2000年03期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株ICAM-1表达的影响

    杜怡峰,孙圣刚,童萼塘

    目的 观察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的影响 ,以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 2 5μg mL的低密度脂蛋白 (LDL)和OX LDL ,37℃下温育 2 4h ,应用定量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细胞ICAM 1蛋白的表达。结果 OX LDL组血管内皮细胞ICAM 1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 ,而LDL组只有轻微增加。结论 OX LDL可能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ICAM 1的表达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2000年03期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重症肌无力与癫痫相伴及其可能的机制

    陈伟群,方丽波,许贤豪,刘广志,时苗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 (MG)与癫痫发作的机制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 1994~ 1999年 12例MG患者合并癫痫的临床转归及实验检查结果。结果  360例MG患者伴有癫痫发作 12例 ( 3 3% ) ,其中MGⅡa型 2例 ,Ⅱb型 4例 ,Ⅲ型 4例 ,Ⅳ型 2例。癫痫发作类型 ,全身性强直 阵挛发作 4例 ,肌阵挛发作 1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 4例 ,简单部分性发作 3例。在MG症状加重时癫痫发作增多 ,MG症状减轻时癫痫发作缓解 ,单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死亡 2例。结论 MG与癫痫相关的机制可能与脑内存在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有关

    2000年03期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胰岛素抗体和胰岛素抗性对脑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

    周武,李耀彩,曾朝阳,郭珍万,李传琼

    目的 为了探讨脑梗死 (CI)患者与胰岛素抗体 (IAb)及胰岛素抗性 (IR)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 ,测定 50例脑梗死与 30例脑动脉硬化 (AS)及正常对照组血浆IAb及IR。结果 CI及AS血浆IAb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脑梗死伴高血压者血浆IAb明显高于单纯脑梗死组。CI、AS患者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 ,且脑梗死伴高血压组与单纯脑梗死比较 ,其IR更明显。结论 IAb、IR参与了CI、AS的发病过程 ,IR可能是CI及AS的独立危险因素

    2000年03期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枢神经系统着色真菌病(附一例报告)

    谢卉,王柠,林红,陆曦

    2000年03期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