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二赫,贾建平,孙文君,刘璐,董秀敏
目的 通过对一个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disease,AD)大家系突变位点的检测 ,探讨中国人家族性 AD(familial Alzheimer disease,FAD)的发病机制 ,同时观察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的实用价值。方法 应用 DHPLC方法及 DNA直接测序技术 ,对一个有 1 3 0人的AD大家系和 5 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了淀粉样蛋白前体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早老素 1 (prese-nilin1 ,PS1 )基因的突变位点检测。结果 (1 ) 5例 AD患者及 4例家系中的无痴呆症状者 ( -3 0、3 7、41、43 )经DHPLC检测有 PS1基因的第 5外显子的突变峰 ,家系中其他成员无突变峰。 PS1基因其他外显子检测及 APP基因检测 ,家系中所有成员和正常对照组均无突变峰。 (2 )上述 9例经 DNA直接测序在 PS1基因第 5外显子的1 3 6号密码子发生了 GCT→ GGT错义突变 ,使丙氨酸变为甘氨酸 (Ala1 3 6Gly) ,无突变峰者 DNA测序均未发现异常。结论 (1 ) DHPLC检测显示出这一 AD大家系 PS1基因第 5外显子存在突变 ,该突变位点可能为中国人FAD患者早老素基因突变点之一。 (2 ) DHPLC技术可作为大样本筛查突变位点的一种便捷可靠手段。
2003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华,许贤豪,国红,乔立艳,殷剑,魏雪飞,侯世芳,文诗广,矫毓娟,刘江红,王红
磁共振 (MRI)定量技术是在 MRI检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化方法 ,可更准确反映有关病变或相关结构的变化 ,是纵向观察脑内情况的客观有效方法之一。结合有关文献和以往经验 ,此文总结 MRI定量处理技术的意义、所用仪器设备、处理方法及其注意点 ,着重介绍目前常用的半自动定量技术和方法。
2003年01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红,许贤豪,魏雪飞,乔立艳,殷剑,张华,国红,侯世芳,文诗广,刘江红,矫毓娟,彭丹涛,耿莹
目的 研究 Ig G指数、2 4h合成率、组分区带对多发性硬化 (MS)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比浊法、等电点聚焦及银染色法进行检测。结果 1 0 3例经临床诊断为 MS患者中 Ig G组分区带阳性占 90 .3 % ,Ig G2 4h合成率异常占 1 9.4% ,Ig G指数异常占 1 7.5 %。结论 MS患者 Ig G组分区带阳性率比 Ig G指数、Ig G2 4h合成率高 ,对 MS有辅助性诊断意义。
2003年01期 8-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潘映辐
简单地介绍了诱发电位 (evoked potentials,EPs)的一般原则 ,重点对临床常用的 5种 EPs测试规范做了简要说明。以多发性硬化 (MS)为例 ,阐述了 EPs在神经免疫学中有广泛应用的前景 ,如果以临床为出发点 ,EPs与现代科学技术 (如 MRI、MRS、SPECT、PET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相结合 ,必将对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应有价值。
2003年01期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庄立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MG)和吉兰 -巴雷综合征 (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主要累及神经 -肌肉接头、神经根、周围神经。此类疾病的诊断有赖于对临床、电生理、分子生物学与病理学等多方面证据的综合分析 ,周围神经和肌肉相关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文旨在简要介绍有关的主要项目及应用。
2003年01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乔立艳,许贤豪,冯颖,张华,殷剑,耿莹,魏雪飞,王红,国红,侯世芳,文诗广,刘江红,矫毓娟
目的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检测多发性硬化 (MS)和老年性痴呆 (AD)的相关基因 sp3和Apo E。方法 分离 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提取 RNA,反转录合成 c DNA第 1链 ,PCR扩增 sp3基因片段 ,应用反转录 -PCR(RT-PCR)技术在 RNA水平上检测 sp3基因在 MS患者 PBMC的表达情况 ;取 AD患者外周血 ,用低渗溶血法提取白细胞 ,酚 /氯仿法提取 DNA,应用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 Apo Eε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MS组 sp3阴性表达率 (4 5 %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AD患者的 Apo Eε2、ε3、ε4基因频率依次为 0 .0 67、 0 .70 0、 0 .2 3 3 ,AD患者的 Apo Eε4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 汉族人 MS患者存在 sp3基因表达缺陷 ;Apo Eε4与 AD密切相关 ;PCR相关技术可作为基因研究的有力工具。
2003年01期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向东,许贤豪,林嘉友,高扬,董书魁,李成文,潘和平
概述了 P2蛋白及其合成肽 SP2 6的免疫学特性 ,对 P2的理化性质、结构、体内分布以及 P2 -EAN模型进行分析 ,探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的发病机制 ,以期提高吉兰 -巴雷综合征诊断、治疗、预防水平。
2003年01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陈生弟,陈先文
对各种帕金森病 (PD)动物模型的制备原理、方法做一简要介绍 ,并就各种模型的特点给予评价 ,重点述及性能稳定、目前常用的 6-羟基多巴胺 (6-OHDA)偏侧大鼠 PD模型和 1 -甲基 -4-苯基 -1 ,2 ,3 ,6-四氢吡啶(MPTP)制备的猴模型和小鼠模型。
2003年01期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0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张亚军,孙若鹏,牛培新,许尚臣2003年01期 3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林嘉友
此文介绍了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动物模型制备的相关问题 ,包括敏感动物选择、抗原剂量、病情评分以及抗原特异性 T细胞的培养、检测和被动转移模型。
2003年01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刘江红,黎健,许贤豪,张华,国红,王红,殷剑,张星虎,乔立艳,魏雪飞,矫毓娟,文诗广,侯世芳,耿莹
目的 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能否促进 β淀粉样蛋白 (Aβ)产生。方法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和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以及反转录 PCR方法 ,检测经 Ox-LDL处理的平滑肌细胞 (SMC) Aβ的产生及β淀粉样蛋白前体 (APP)基因水平。结果 经 Ox-LDL 处理的 SMC Aβ1 -40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分别为 88.3 0 %和2 .1 6% ;Aβ1 -42也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分别为 95 .3 0 %和 2 .5 1 %。结论 Ox-LDL促进 Aβ产生。
2003年01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雪飞,许贤豪,张华,国红,乔立艳,殷剑,矫毓娟,侯世芳,刘江红
冷冻保存免疫细胞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免疫细胞用于回顾性研究时更为关键。此文介绍一种有效的免疫细胞冷冻保存方法。这种方法对免疫细胞的各项生物学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经过程序冷冻方法长期冻存的免疫细胞仍能保留其基本的细胞功能。
2003年01期 39-4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云霞,崔瑞耀,宋连霞,蒋春雷
目的 探讨 α-干扰素 (IFN-α)阿片样镇痛作用的结构基础。方法 采用基因定位突变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方法 ,改变人 IFN-α的基因和分子结构 ,并测定获得的 IFN-α突变体的抗病毒活性和阿片样镇痛活性。结果人 IFN-α分子第 1 2 2位 Tyr残基突变为 Ser后 ,仍保留了 3 4.1 %抗病毒活性 ,但镇痛能力基本消失。结论 人IFN-α的镇痛功能位点可能位于 IFN-α分子空间结构上第 1 2 2位 Tyr残基附近区域。提示 IFN-α分子存在着相互独立的免疫和镇痛两个功能位点。
2003年01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淑英,张凤蕴,陈君平,王丽群,崔洪波,李殿俊
目的 通过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EAE)动物模型 ,研究经腹腔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及机制。 方法 腹腔内注射可溶性髓鞘碱性蛋白 (MBP)或转输可溶性 MBP致敏的腹腔抗原提呈细胞 (MBP-APC) ,观察各组动物 EAE的发病情况 ,检测各组动物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和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应答。结果 腹腔内注射 MBP及 MBP-APC的动物发病率明显低于 EAE组 ,临床症状减轻 ,由 MBP引起的 DTH和体外特异的MBP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也明显降低。结论 腹腔注射 MBP或 MBP-APC可引起黏膜耐受 ,抑制 EAE的发生。目的 通过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EAE)动物模型 ,研究经腹腔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及机制。 方法 腹腔内注射可溶性髓鞘碱性蛋白 (MBP)或转输可溶性 MBP致敏的腹腔抗原提呈细胞 (MBP-APC) ,观察各组动物 EAE的发病情况 ,检测各组动物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和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应答。结果 腹腔内注射 MBP及 MBP-APC的动物发病率明显低于 EAE组 ,临床症状减轻 ,由 MBP引起的 DTH和体外特异的MBP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也明显降低。结论 腹腔注射 MBP或 MBP-APC可引起黏膜耐受 ,抑制 EAE的发生。
2003年01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作孝,谭华,熊先骥,彭建一,陈枫2003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常震,林志雄,陈振斌,陈锦峰,何理盛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和 MMP-9对人脑胶质瘤侵袭微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脑胶质瘤侵袭微生态系统中血瘤屏障的超微结构改变 ;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MMP-2和 MMP-9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并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1 )电镜下可见瘤组织中多数微血管基膜的胶质膜侧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虫蚀样空洞或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有的血管内皮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生 ,以出芽方式生成新的肿瘤性血管伴血浆渗出。 (2 )在胶质瘤瘤体内的基膜内皮细胞及瘤细胞可见 MMP-2和 MMP-9表达 ,而在正常脑组织中的血管基膜内皮细胞只见 MMP-2表达。瘤体组织中 MMP-2染色阳性强者其相应的电镜下观察见基膜上虫蚀样空洞明显 ,而 MMP-9染色阳性强者血管外周围间隙扩大明显。结论 MMP-2、MMP-9与人脑胶质瘤侵袭微生态系统中血瘤屏障的改造重建有关。
2003年01期 48-5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易兴阳,潘继豹,潘光强,胡永启,陈步满,林瑞声,余昌明,张顺开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白细胞流变特性和分子流变特性改变及其在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对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 3 8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聚集性 (LA)、白细胞黏附功能 (LAF)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s ICAM-1 )、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1 (s VCAM-1 )浓度进行检测 ,根据头部 CT结果将脑梗死分成大面积脑梗死和中小面积脑梗死 ,同时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LA、LAF和 s ICAM-1、s VCAM-1的浓度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LA、LAF和 s ICAM-1、s VCAM-1的浓度均较中小面积脑梗死患者明显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 LA、LAF和 s ICAM-1、s VCAM-1呈正相关 (r=0 .3 3 77~ 0 .71 88,P<0 .0 5 ) ;LA和 LAF均与 s ICAM-1、s VCAM-1呈正相关 (r=0 .3 3 3 1~ 0 .5 865 ,P<0 .0 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白细胞流变特性及分子流变特性的异常 ,这种异常在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2003年01期 51-5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袁琼兰,李瑞祥,羊惠君,张光鹏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的活化与增殖。方法 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 2 h再灌注 0 .5~ 48h制成脑缺血模型 ,以免疫组化与凝集素 (GSI-B4 )组化法观察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在脑组织的分布及形态特点。结果 0 .5 h时 ,呈现有大量形态各异的 GSI-B4 阳性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 ,随后下降 ;1 2~ 48h,数量再次且持续增高 ,并呈不同的形态 ,视前区、杏仁皮质核浅层及其脑膜有阳性巨噬细胞 ;3~ 48h,在缺血区有 CD45阳性的活化小胶质细胞 ;缺血再灌注各组 ,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有 PCNA强阳性细胞 ,杏仁核、杏仁皮质核、视前区及其软脑膜有 PCNA强阳性细胞 ;有 PCNA与 CD45双标阳性的细胞。结论 缺血再灌注时 ,不同区域小胶质细胞形态呈明显的异形性 ,外源性巨噬细胞可能来自血单核细胞的浸润、脑膜巨噬细胞和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细胞的增生、浸润和迁移 ;CD45是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
2003年01期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2003年01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