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庆利,谢汝萍,王荫华,钟延丰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 ( ER)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 ( MS)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 ( RFLP-PCR)分析方法 ,检测 63例 MS患者和 95例对照者 ER基因 Pvu 和 Xba 酶切多态性。结果 MS组 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0 2 2 ,OR=1 .70 8,95 % CI:1 .0 78~ 2 .70 5 ) ,且在女性 MS患者 P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48,OR =1 .82 4,95 % CI :1 .0 0 3~ 3 .3 1 8)。MS组 Ppxx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0 6)。结论 ER基因 Pvu 酶切多态性与 MS存在相关性 ,可能是 MS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尤其是携带 P等位基因的女性更易患 MS;Xba 酶切多态性与 MS无相关性
2004年05期 249-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81 ] - 张元兴,秦林,陶喆2004年05期 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7 ]
- 武慧丽,马存根,林嘉友,梁丽云,高扬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 ( dendritic cells,DC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experimental allergicencephalomyelitis,EAE)发病及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诱导 EAE和口服耐受 EAE模型 ,采用流式细胞仪和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 EAE不同阶段、不同疾病程度外周淋巴结和中枢神经系统 ( CNS)中 DCs数量的变化。结果 免疫后第 4、7、9天外周淋巴结 DCs数量逐渐增多 ,第 9天脑、脊髓中开始有 DCs浸润 ,第 1 5天 DCs数量达高峰 ,第 1 5、2 3天 DCs数量与疾病症状严重程度相一致。口服耐受组与 EAE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外周淋巴结和 CNS局部 DCs在 EAE的发生、发展、转归尤其在触发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DCs作为免疫反应的始动者 ,其数量变化在口服免疫耐受的产生机制中具次要作用
2004年05期 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5 ] - 张其梅,李耀彩,秦觅,虞春宜,王定强2004年05期 256-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 余奇文,沈帆霞,柏峻,马安伦,张继英,王利,沈佰华,陈生弟,张冬青
目的 探讨 T细胞疫苗 ( TCV)接种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EAE)免疫机制的调节作用。方法 取正常及 EAE大鼠腹股沟淋巴结细胞 ,经 MBP抗原诱导 ,制备 MBP特异的 TCV用于接种 ,以 HE染色观察髓鞘病变 ,MTT法检测细胞毒反应 ,FACS方法检测 T细胞亚群 ,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 接种 TCV后 ,CD8+细胞百分率上升 ,T细胞对脑细胞的杀伤率下降 ,血清中 IFN-γ与 TNF-α含量下降以及脑髓质炎症反应减弱 ,EAE发病率下降。结论 特异性 TCV接种可降低自身免疫反应性。 TCV通过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细胞因子的调节 ,发挥对 EAE的免疫预防和治疗效应
2004年05期 257-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4 ] - 邱建敏,吴钢,许国英,高凌云,方哲明,万景雯
目的 探索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EAE)豚鼠动物模型 ,了解其病理及磁共振 ( MRI)的变化特点 ,为多发性硬化 ( MS)实验性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注射完全福 (氏 )佐剂 -豚鼠全脊髓匀浆( CFA-GPSCH) ,并辅以注射百日咳疫苗 ( BPV) ,诱导豚鼠 EAE模型。分别利用光镜和 MRI观察 EAE豚鼠中枢神经组织 ( CNS)的病理与影像改变。结果 豚鼠在注射抗原 1 6d后出现 MS症状 ,发病率达 90 %以上。脑、脊髓组织可见血管周围炎细胞呈袖套样浸润并有白质脱髓鞘。MRI检查可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异常信号。结论 采用 CFA-GPSCH并辅以注射 BPV诱导的 EAE模型简单、经济、可靠 ,并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其病理特点是血管周围炎性浸润 ,白质脱髓鞘。 MRI可用于评价 EAE豚鼠 CNS病变
2004年05期 261-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8 ] - 梁庆成,肖兴军,王维治2004年05期 263-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3 ]
- 辛晋敏,马存根,梁丽云
目的 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EAE)大鼠血 -脑脊液屏障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 ,以求进一步揭示 EAE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 EAE大鼠免疫后第 4、6、8、1 0、1 2、1 4、1 6、1 8、2 0天血清和脑脊液 ( CSF)中清蛋白 ( ALB)含量 ,其 CSF与血清 ALB比值 ( QA)作为评价血 -脑脊液屏障损害的指标。结果 QA值免疫后第 8天即出现显著性升高 ,早于临床症状出现 ;随免疫时间的延长 QA值呈逐渐增高后缓慢下降趋势 ,并且 QA值与EAE大鼠病情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 r =0 .81 ,P =0 .0 0 1 )。结论 血 -脑脊液屏障的早期损害在 EAE发病过程中具关键作用。
2004年05期 264-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62 ] - 李勇,郑荣远,王小同,李剑敏,邵蓓,潘建春,杨学志
目的 观察活化的小胶质细胞 (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EAE)大鼠脊髓中的变化 ,探讨 EAE大鼠发病相关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豚鼠全脊髓匀浆诱导的 Wistar大鼠 EAE过程中脊髓内表达 MHC 、MHC 类抗原的小胶质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脊髓内未发现表达 MHC抗原细胞 ,实验组脊髓内表达 MHC 抗原细胞与表达 MHC 抗原细胞的分布和形态一致 ,小胶质细胞变化与 EAE大鼠的病程一致。动物临床症状评分 2分和 3分 EAE大鼠脊髓表达 MHC抗原的小胶质细胞比评分 1分大鼠明显增高 ( P <0 .0 1 ) ,恢复期 EAE大鼠表达 MHC抗原的小胶质细胞明显减少 ( P <0 .0 1 )。结论 活化小胶质细胞与 EAE大鼠的病情相关 ,提示其可能通过表达 MHC抗原在 EAE大鼠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作用
2004年05期 268-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4 ] - 王国祥,王瑜,叶龙彬,孙苏文
目的 建立豚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EAE)病理模型 ,研究钙激活中性蛋白酶 ( calpain)对 EAE的作用。方法 将牛脊髓匀浆与等量完全福 (氏 )佐剂充分混合 ,注射于豚鼠后肢足底诱发 EAE。发病豚鼠分别注射 calpain抑制剂与地塞米松 ,观察其对 EAE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豚鼠免疫致敏后相继出现明显的 EAE症状 ,表现为行动困难 ,摄食减少 ,体重进行性下降 ,肢体瘫痪 ,发病率为 87.5 % ( 2 8/3 2 )。豚鼠注射 calpain抑制剂后可观察到脱髓鞘病变明显减轻 ,神经元丢失减少 ,但炎性细胞浸润仍然存在。结论 calpain参与了 EAE的神经病理损伤过程 ,calpain抑制剂对 EAE有一定保护作用
2004年05期 273-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2 ] - 吕佩源,陈慧芳,陈竞清,翟金萍,林嘉友
目的 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EAE)中枢神经系统 ( CNS)中浸润细胞的凋亡情况。方法 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 ( TUNEL)技术动态检测 EAE病程不同阶段大鼠 CNS中浸润细胞的凋亡变化。结果 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随病情进展呈单峰曲线 ,形态学观察支持 TUNEL阳性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结论 细胞凋亡是 EAE动物 CNS中浸润细胞的重要清除方式。
2004年05期 27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9 ] - 陈慧芳,吕佩源,陈竞清,林嘉友
目的 比较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中枢神经系统 ( CNS)与外周免疫器官中细胞的凋亡情况。方法 建立 EAE大鼠模型 ,于病程不同阶段取脊髓与外周免疫器官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 ( 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脊髓中细胞凋亡现象具有明显的时程特异性 ,凋亡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脾和淋巴结中TUNEL阳性细胞数目均较少 ,且组内与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EAE外周免疫器官与 CNS中不同的环境因素可能直接影响浸润细胞的凋亡状况
2004年05期 280-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8 ] - 田林郁,周东
多发性硬化 ( MS)是一种 T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 ,而且已证实氮类 ,特别是过氧化亚硝酸盐阴离子 ( ONOO- )在炎症、脱髓鞘损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 ,尿酸水平和 MS、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EAE)的发生呈负相关 ,对疾病既有预防也有治疗作用 ,此文就其进展做一综述
2004年05期 283-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2 ] - 刘佩峰,赵永波
通过磁共振和形态学研究发现 ,不断积累的轴索损伤是大多数多发性硬化 ( 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进行性功能丧失的病理基础 ,而炎症和慢性脱髓鞘病变可能是轴索横断的原因 ,故将 MS看成一种炎性神经变性疾病的观点对其临床治疗、患者监护以及未来治疗方案都有重要意义。
2004年05期 286-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4 ] - 唐方,张峻梅,徐朝义,李玲,高励2004年05期 28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3 ]
- 徐全刚,吴卫平
多发性硬化 ( multiple sclerosis,MS)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中枢神经系统 ( CNS)中大量炎性因子释放、炎性细胞浸润以及髓鞘脱失是其病变的基础。磷脂酶 A2 ( phospholipase A2 ,PLA2 )通过诱导 CNS内多种趋化因子、细胞因子产生并促进 CNS炎性反应、脱髓鞘及轴索损害 ,在 MS中发挥重要致病作用
2004年05期 290-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 俞英欣,万琪,张瑞国
目的 研究类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神经元 DNA单链和双链断裂的损伤情况。判断早期 DNA损伤形式并讨论其意义。方法 以培养的皮质神经元类缺血再灌注模型 ,采用 TUNEL法和 Klenow法对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培养的神经元进行检测 ,并应用图像分析仪对 Klenow法检测结果进行平均灰度检测。结果 TUNEL法检测发现 ,未经缺血处理的对照组神经元阳性细胞比率为 ( 1 0 .5± 1 .2 9) % ,随缺血时间延长 ,其阳性细胞比率明显增加 ,在 6h时阳性细胞数达高峰 [( 86.5± 4.72 ) % ];Klenow法检测发现 ,未经缺血处理的对照组神经元平均灰度为 72 .4± 1 .0 0 ,在 2 h达高峰为 1 3 5 .5± 1 .3 1 ,之后又逐渐降低。结论 在培养的皮质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发现 ,DNA早期损伤以 DNA单链断裂为主 ,大约在再灌注 2 h达高峰 ,再灌注 6h则为 DNA双链断裂的高峰
2004年05期 294-296+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2 ] - 闫晓波,俞春江,王维治
目的 研究脑囊虫患者是否存在血 -脑脊液屏障 ( BBB)功能障碍及其与细胞因子产生是否相关 ,以期对临床诊治有所帮助。方法 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 41例脑囊虫患者 BBB功能 ;用 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 ( CSF)中 γ-干扰素 ( 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水平 ;观察 BBB功能与 IFN-γ、TNF-α产生的关系。结果 ( 1 )脑囊虫患者中有 82 .9%出现 BBB损害。 ( 2 )脑囊虫患者组血清和 CSF中 IFN-γ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 P <0 .0 1 ) ,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 P <0 .0 5 ,P <0 .0 1 )。 ( 3 ) BBB损害组 CSF中 IFN-γ水平较BBB正常组明显减低 ( P <0 .0 5 ) ,而血清中 IFN-γ无变化。 ( 4) BBB损害组 CSF中 TNF-α水平较 BBB正常组无明显增高 ( P >0 .0 5 ) ,而血清中 TNF-α水平较 BBB正常组明显增高 ( P <0 .0 5 )。结论 脑囊虫患者多出现BBB损害且与细胞因子水平有明显相关性 ,同时存在体液免疫增高和细胞免疫减低。
2004年05期 297-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6 ] - 陈祎招,徐如祥,杨志林,徐中俊,姜晓丹,蔡颖谦
目的 探索胶质瘤性脑水肿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体外血 -脑脊液屏障模型研究胶质瘤细胞对血 -脑脊液屏障水转运的影响。采用半定量 RT-PCR方法分析胶质瘤细胞作用后体外血 -脑脊液屏障模型胶质细胞水通道 4( AQP4)的表达变化。结果 胶质瘤细胞可明显增强体外血 -脑脊液屏障模型对水由内皮细胞腔面向基底面的扩散 ,这一过程不依赖于清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变化。同时 ,胶质瘤细胞明显降低了胶质细胞 AQP4的表达水平。结论 胶质瘤细胞可明显增强体外血 -脑脊液屏障模型对水由内皮细胞腔面向基底面的扩散。胶质瘤性脑水肿不一定是血浆等大分子物质通透性增加的结果。胶质瘤细胞对胶质细胞 AQP4的影响是胶质瘤性脑水肿产生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2004年05期 300-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4 ] - 徐东,王春霞,焦玉莲,王春英
目的 探讨自身抗体对副肿瘤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 48例疑诊副肿瘤综合征患者进行抗 Yo抗体、抗 Hu抗体、抗 Ri抗体测定和临床随访 ,并与正常人和神经系统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结果 48例中 ,1例病前有肺癌史 ,2例检查中发现肿瘤 ,4例随访 3~ 1 8个月后发现肿瘤。正常对照组和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组自身抗体均为阴性 ,患者组中有 1例呈副肿瘤性脑脊髓炎 ,其抗 Hu抗体阳性 ,相对分子质量为3 80 0 0 ,病理检查证实为小细胞肺癌。结论 自身抗体测定对此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但阳性率不高 ,其临床价值尚需进一步随访证实
2004年05期 304-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杨伊姝,王化冰,王维治
一氧化氮 ( NO)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过去一度认为 NO以剂量、时间和部位依赖方式发挥细胞毒性效应 ,最新研究表明 NO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进而使疾病表达下调。NO作用于免疫应答 Th1 /Th2平衡系统 ,诱导 Th2相关分子 IL-4和 IL-1 2 ( p40 ) 2 表达 ,且抑制 Th1型细胞因子 IL-2和 IFN-γ表达。NO对白细胞黏附过程的干预最先影响 Th1细胞迁移。NO促发凋亡的活动首先作用于 Th1细胞。总之 ,NO可在同一时间不同水平限制 Th1应答
2004年05期 306-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58 ] - 2004年05期 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2004年05期 309-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