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刊名: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 and Neurology
主办:北京医院;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 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6-2963
CN: 11-3552/R
邮发代号: 82-718

电话:010-65242081、010-64012981-8110

Email:zgshenmian@163.com;zgsm@263.net

网址:zsmb.cbpt.cnki.net

访问量:269629

  • 脂多糖对大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的影响

    黎钢,孙圣刚,马嵘,曹学兵,肖伟忠,袁光雷,徐岩,童萼塘

    目的 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 LPS)对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的神经毒性作用,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术向大鼠脑黑质注射5μg LPS,于注射后不同时间点(1、3、7、14、21、30 d)观察经腹腔注射阿朴吗啡后大鼠的旋转行为以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黑质 纹状体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观察多巴胺(dopamine,DA)合成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tyro sine hydroxylase,TH)的变化。结果 LPS注射后 14、21、30 d大鼠出现向注射侧的旋转行为,黑质 纹状体 DA及其代谢产物随时间延长呈不同程度下降(P<0 05),而 5 羟色胺(5 HT)仅有短暂下降,去甲肾上腺素(nora drenaline,NA)无变化。TH阳性细胞数在第3天开始下降为对照组的45%,14 d时为对照组的5%~10%,30 d时几乎完全消失。结论 LPS注射黑质后能特异性损害DA能神经元,可用于建立PD免疫炎症动物模型。

    2005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脂多糖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刘军,陈生弟,刘振国

    目的 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损毁作用,探讨免疫机制与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术将 LPS注入大鼠单侧黑质后分别于注射后2、3、4周经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诱发动物旋转行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电化学法(high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纹状体和黑质部位 DA等单胺类递质含量;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阳性细胞数; 采用尼(氏)染色(Nissl)观察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以双重免疫酶染色法观察小胶质细胞活化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iNOS)合成。结果 大鼠单侧黑质注入LPS后2、3、4周,以阿朴吗啡诱发大鼠均出现旋转行为,其损伤侧纹状体和黑质DA及其代谢物含量降低了30%~70%,注射侧的黑质TH阳性细胞数减少,尤以3周和4周为甚,尼(氏)染色和双重免疫酶染色法也分别显示LPS注射侧小胶质细胞活化,同时伴有iNOS合成的增加。结论 LPS对DA能神经元具有一定的损毁作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其释放的NO有可能参与该细胞死亡, 提示免疫机制与 PD的发病可能存在相关性。

    2005年01期 6-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大鼠纹状体区P38及GAP-43表达的变化

    王岚,曹学兵,孙圣刚,徐岩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大鼠经慢性间断性左旋多巴(levodopa,L- dopa)治疗后纹状体区域突触功能的变化。方法  6 羟多巴胺 (6 OHDA)脑立体定位注射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复方L dopa甲酯治疗4周[按体重20 mg/(kg·d),分2次进行腹腔注射]建立异动症(levodopa induced dyskinesias,LI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PD组和 LID组纹状体内突触素(synaptophysin, P38)及生长相关蛋白(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GAP 43)的表达。结果  PD 大鼠损毁侧 P38 免疫反应阳性颗粒的数密度[(0. 002 1±0 000. 5)个/μm2]和面密度(0. 045±0.01)均明显高于健侧[分别为(0 .015 0±0. 000 6)个/μm2, (0 027±0 .009)](P<0 .01),GAP- 43阳性颗粒面密度(0. 015±0. 000 3)高于健侧(0. 01±0 .000 27)(P<0. 05);LID大鼠经L dopa治疗后两者表达进一步增多,与PD组大鼠损毁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均 P<0 .05)。结论 慢性L dopa治疗进一步促进了PD大鼠纹状体区域P38及GAP -43的高表达,可能涉及皮质纹状体病理性长时程增强的突触前机制,提示皮质 纹状体环路的突触可塑性与LID发生密切相关。

    2005年01期 10-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百草枯诱导小鼠α-突触核蛋白表达升高并聚集的实验研究

    杜芸兰,刘振国,陈生弟,陆国强,胡庆沈

    目的 观察除草剂百草枯诱导小鼠黑质细胞α 突触核蛋白(α- synuclein,α- Syn)表达及聚集,探讨环境因素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C57BL小鼠按体重 10 mg/kg经腹腔注射百草枯,应用原位杂交、RT PCR分析α- Syn mRNA表达,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黑质区α- Syn 显色,并进一步确定表达α- Syn的神经元表型及α Syn聚集。结果 注射百草枯组小鼠黑质区α-Syn mRNA表达量升高,α- Syn阳性细胞数相对增加;α- Syn与硫磺素、酪氨酸羟化酶(tyroxine hydroxylase,TH)及硫磺素复合染色的阳性细胞数均升高。结论 百草枯诱导小鼠黑质细胞α- Syn表达升高并出现蛋白聚集可能是导致PD发病的机制之一。

    2005年01期 14-17+3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

    张京立,吴青,陶国枢,林娜,季小莉,赵莎莎,伊振宣,李爱国,张红红,刘晓玲,王鲁宁

    目的 建立辅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 DextranT500和PEG8000混合液的下层液做电泳液。将50 V的恒压直流电加于长5. 6 cm、直径为1 5 mm的玻璃管两端,以1%(体积分数)的琼脂作盐桥。将肝素抗凝的 1 mL静脉血以 1 500 r/min离心 5 min,用磷酸缓冲液(PBS,pH6. 8)稀释100倍后,以1∶1的比例与下层液混合,充入电泳玻璃管。观察 AD组 (n=11)与对照组(n=38)红细胞泳动25μm的时间。结果  AD组红细胞电泳时间为 (10 .95±2. 52)s, 对照组为(18 .74±4. 66)s, 两者差异具显著性(P<0. 001),两组数据交叉极少。结论 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与 AD相关,对 AD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2005年01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3-硝基丙酸预处理对黑质多巴胺神经元能量代谢的影响

    曹学兵,孙圣刚,钟建新,李红戈

    目的 观察 3 -硝基丙酸(3- nitropropionic acid,3 NP)预处理对黑质腺苷酸及腺苷含量的影响,探讨能量代谢及腺苷含量改变在3- NP预处理保护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中的作用。方法 64 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 -NP组、PD组及3- NP预处理组。3 -NP预处理组于6 羟基多巴胺(6 -OHDA)损毁前 24 h经腹腔注射3 NP (按体重20 mg/k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术后2 h和1、3、5 d时间点损毁侧黑质腺苷酸及腺苷含量。结果 3- NP组2 h,帕金森病(PD)组3、5 d及3- NP预处理组各时间点较对照组ATP含量明显降低,腺苷酸ADP、-AMP等增高(P<0 .05或P<0. 01),3- NP预处理组3、5 d较PD组同时间点相比ATP水平增高(P<0. 05);3- NP预处理组各时间点腺苷持续在较高水平,与PD组同时间点相比显著增高(P<0 .01)。结论 3 -NP轻度抑制氧化磷酸化使能量代谢水平降低,有利于细胞能量储备和增强对后续抑制的耐受能力。腺苷水平增高在3 NP预处理保护神经元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2005年01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D-半乳糖老化小鼠神经元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以及APP63-73的作用

    王蓉,赵志炜,姬志娟,刘梦霞,张景艳,盛树力

    目的 观察D -半乳糖老化小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以及APP63 -73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 D -半乳糖老化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 NGF、PI3′K、Akt和CREB的表达水平,并观察APP63 73的保护作用。结果 D- 半乳糖老化小鼠海马CA1区信号转导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1),APP63- 73 组上述各种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近。结论 D- 半乳糖老化小鼠海马神经元存在信号转导通路障碍,APP63 -73 可使之恢复正常水平并发挥神经营养和保护作用,提示其在治疗神经元退行性变中可能有应用前景。

    2005年01期 26-2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一氧化氮与Alzheimer病(综述)

    张世仪,薛越强

    目的 概述了在Alzheimer病(AD)脑内一氧化氮(NO)可能介导胶质细胞激活后对神经元的损伤,参与炎性变化的毒性机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AD脑的胶质细胞和微血管内高表达,同时又在神经元内出现。而反应性胶质细胞内既有 iNOS的激活又有神经元型NOS(nNOS)激活,共同产生过量的、具有神经毒性的NO。

    2005年01期 29-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Alzheimer病与免疫治疗(综述)

    苗建亭,林宏,李柱一,游国雄

    Alzheimer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障碍和智能衰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因复杂,涉及多种病理机制。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Aβ)可能是各种原因诱发 AD的共同通路,是 AD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免疫炎症机制在AD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索用免疫的方法治疗 AD已受到广泛关注。

    2005年01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帕金森病与免疫(综述)

    汪锡金,陈生弟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许多证据表明PD发病与免疫有关,包括抗神经结构的自身抗体和黑质中大量表达组织相容性糖蛋白(人类白细胞抗原 DR)的小胶质细胞的存在,PD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异常,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区存在免疫反应,针对热休克蛋白的免疫球蛋白 G的免疫活性增强,感染因素,免疫调节因子等。目前尚不能确定PD发病中存在的免疫异常究竟是原发还是继发,开发免疫调节剂将给PD的治疗带来崭新前景。

    2005年01期 34-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9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大鼠脑缺血后诱发学习和记忆障碍模型的研究进展

    田金州,时晶,林嘉友

    此文介绍9种脑缺血造成记忆障碍大鼠痴呆模型。血管性痴呆是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脑血管病变是血管性痴呆的基础,在大脑实质可见出血或缺血损害,以缺血性多见。根据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特征此文选取了二血管闭塞法、三血管闭塞法、四血管闭塞法、舌下静脉注射铁粉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多发梗死性痴呆动物模型、高血压脑卒中自发大鼠动物模型、高脂血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去大脑皮层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大脑中动脉闭塞法模型计9种脑缺血模型,并通过对其行为学和形态学筛选,似可模拟血管性痴呆模型,其方法各有所长,适合不同实验方法。

    2005年01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小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偏瘫症状检测

    徐秋琴,俞月萍,魏尔清,朱朝阳

    目的 探索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偏瘫症状检测的方法。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CAO)造成小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缺血后24 h通过悬挂试验、爬板试验综合评分法和Bederson症状评分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偏瘫症状;后处死动物取脑,切成1 mm厚冠状脑片,在5 g/L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溶液中孵育 30min,将TTC染色脑片图像输入计算机,以AnalyPower1. 0软件计算每一脑片的梗死体积;将前囟-2 .0 mm处脑片切成8μm厚冷冻切片并进行苏木精 伊红(HE)染色,于高倍光镜下计算神经元密度。结果 悬挂、爬板试验综合评分法测得的偏瘫症状与TTC染色法测得的大脑梗死体积有较好的相关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rs=0 .713,P<0. 001);前者与传统的Bederson症状评分法评定的偏瘫症状进行比较结果较为一致(r=0 .631,P<0. 001)。结论 用悬挂、爬板试验综合评分法可客观、定量评估脑缺血诱导的偏瘫程度,并与神经损伤程度及大脑梗死灶大小基本一致。

    2005年01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PAF受体拮抗剂对缺血/再灌注脑损害的作用研究

    帅杰,高广正

    目的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与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脑损害有密切关系,此研究拟用PAF受体拮抗剂WEB2086对PAF、炎性细胞浸润及一氧化氮(NO)在脑 IR损害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 IR模型,对 IR脑组织 NO含量、局部脑血流量(rCBF)、中性白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脑梗死体积进行测定。结果 PAF受体拮抗剂 WEB2086 对 IR脑组织NO的产生有明显影响,且可明显改善 IR脑组织的 rCBF和显著降低 MPO活性,最终减轻局部 IR脑损害。结论 PAF受体拮抗剂WEB2086对 IR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与NO有关。

    2005年01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氢化麦角碱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秦绍森,文诗广,罗盛,许贤豪,张晖,攀东升,谢汝萍,郑梅,叶红卫,陈丹阳,邵自强,王立仁,张海燕,胡宝泉,王国相

    目的 评价氢化麦角碱(dihydroergotoxine, DHE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病例随机分为3组:A、B组每日分别静脉点滴0 6、1 5 mg DHET,C组每日静脉点滴复方丹参 40 mL作为对照,每组30例。3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10、14天采用斯堪得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scale, SSS)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3组治疗前后 SSS评分差异均具显著性 (均 P<0 .05)。结论 DHET 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疗效且副反应少。

    2005年01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血脂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冯亚青,王建华,郭雪,孙占用,刘桂芳,陈景红,高俊淑,李志立,齐亚超,哈志远

    2005年01期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脑卒中患者血清抗血管紧张素受体Ⅱ1型和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的观察

    任玉玲,金达茂,马成文,张希萍,胡泽平,刘志刚,苏继飞,廖玉华,周子华,王敏

    2005年01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多发性肌炎合并心脏损害的临床研究

    刘芳,蒲传强

    2005年01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伴眼内肌麻痹和频繁呕吐的Fisher综合征一例报告

    朱沂,董可辉,龙江,李红燕,谭毓绘,李建新,莫合塔尔

    2005年01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四例报告

    李才明,张成,刘卫彬

    2005年01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会议纪要

    冯凯,谢琰臣,孟晓梅,张华

    2005年01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