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刊名: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 and Neurology
主办:北京医院;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 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6-2963
CN: 11-3552/R
邮发代号: 82-718

电话:010-65242081、010-64012981-8110

Email:zgshenmian@163.com;zgsm@263.net

网址:zsmb.cbpt.cnki.net

访问量:269626

述评

  • 应重视帕金森病治疗中剂末现象的识别与防治

    陈海波;

    <正> 目前帕金森病(PD)的治疗仍以多巴胺能药物(包括左旋多巴制剂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为主,对PD的强直、少动及震颤症状有明显疗效。但随着药物的使用,患者逐渐出现剂末现象及异动症等运动波动。这些远期运动并发症与多巴胺能药物的长期使用有关,但其发生率文献报道并不一致。一般认为,左旋多巴使用5~10年约50%~80%的患者发生运动波动,近年研究报道在服用左旋多巴平均2年时,剂末现象的发生率达65.2%。剂末现象是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尽管临床对剂末现象比较关注,但因其表现多种多样,不仅表现

    2010年03期 v.17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治疗——现状与分析

    陈生弟;汪锡金;

    <正>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及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从而导致纹状体DA递质含量减少,目前PD的临床主线治疗——DA替代疗法正是以此为基础。DA替代疗法于早期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症状,但长期应用会导致运动并发症等,且不能阻遏疾病进展,不能从

    2010年03期 v.17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医学影像学在帕金森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刘振国;

    <正>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其典型临床表现包括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困难四大症状。目前PD的诊断仍以临床表现、体征和对左旋多巴治疗的反应为主要依据,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指标。由于在疾病早期,P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症状可不典型,因而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已广泛应用于PD等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诊断研究中。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包括放射显影技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

    2010年03期 v.17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

    万新华;

    <正>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种病理生理复杂、机制未明的运动障碍病,既往因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而常被忽视。国外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患病率约为370/100万,据此推算,世界约有超过300万人罹患该病,同时存在认识不足造成的漏诊、误诊,实际患病人数可能更多。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人数更难统计,如约1/3的脑瘫儿童可有肌张力障碍,且某些患儿肌张力障碍是运动障碍的主要表现;约1/3的帕金森病可在病程中伴

    2010年03期 v.17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7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运动障碍疾病的外科治疗

    张建国;马羽;

    <正> 运动障碍疾病又称锥体外系疾病,是基底节病变或功能异常导致的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可表现为运动减少、运动增多和混合性运动障碍等症状。锥体外系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如帕金森病(PD)、肌张力障碍、亨廷顿舞蹈病、抽动症等。随着分子生物学、功能影像技术、神经药理学等研究进展,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立体定向毁损术、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技术等方法在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快发展。现主要对运动障碍疾病的外科治疗进行介绍。

    2010年03期 v.17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医海拾贝

  • 弥涅尔瓦和阿瑞克妮

    高旭光;

    <正> 雅典娜(Athene)是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她的罗马名字叫弥涅尔瓦(Minerva)。Athene是从希腊语Athenaa或Athenaia缩略而来,在伊奥尼亚方言中也写成Athene或Athenaie。雅典娜传授给人类纺织、油漆、雕刻、制陶等技艺。雅典娜起初被视为女战神,后逐渐变为智慧女神和雅典城的守护女神。雅典娜的出世非常传奇,在希腊神话中,宙斯(Zeus)因为害怕生出的儿子比自己强大,就将妻子吞入腹中。因此,宙斯患上了严重的头痛症,整天痛苦万分。包括药神阿波罗在内的所有山神采取了各种治疗方法均无效。于是宙斯命令火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劈开其头颅,当宙斯的颅骨裂开之时一位体态婀娜、披坚执锐的女神从他的头颅中跳了出来,光彩照人,仪态万方,这就是雅典娜。弥涅尔瓦与医学名词没有直

    2010年03期 v.17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

  •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语音性语言工作记忆的特点

    张玮玮;陈海波;李淑华;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语音性语言工作记忆损害及其特点。方法仿制并修订了Smith工作记忆检查软件,对临床确诊的早期PD患者和对照组进行音节性和声调性语言工作记忆检查。结果 PD组(24例)音节性语言工作记忆检查成绩[(92.97±5.70)%]较对照组(24例)成绩[(96.09±3.9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音节和声调相同与否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同音不同凋时PD患者语言工作记忆成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以右侧肢体起病的PD患者正确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D组(30例)声调性语言工作记忆检查成绩[(72.16±10.85)%]较对照组(30例)成绩[(79.48±9.31)%]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在同音不同调和同调不同音两种情况下,PD患者语言工作记忆成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以右侧肢体起病的PD患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PD患者音节及声调性语言工作记忆均受损,音节和声调的语言工作记忆可能由同一神经环路加工。右侧肢体起病的PD患者音节与音调工作记忆受损,提示左侧大脑半球在音节和声调工作记忆处理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03期 v.17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神经丝蛋白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

    苏闻;陈海波;李淑华;吴东颖;

    目的研究神经丝蛋白(NFs)作为帕金森病(PD)外周生物标记物的可能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23例PD患者、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9名健康对照者血清NFs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PD患者病程和血清NFs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PD患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Fs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5),而PD患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血清NF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血清NFs水平和病程具有相关性(r=0.739,P<0.05)。结论 PD患者疾病过程中存在轴索损伤,且轴索损伤严重程度可能随病程延长持续加重;PD患者血清NFs水平改变无疾病特异性,不能作为理想的PD外周生物标记物。

    2010年03期 v.17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胸腺切除与药物治疗儿童型重症肌无力疗效分析

    魏东宁;陈玉萍;窦云轲;

    目的比较胸腺切除与药物治疗儿童型重症肌无力(MG)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比分析27例行胸腺扩大切除术及31例经药物治疗的5~14岁儿童型MG患者1年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临床分型对两种不同治疗方案预后的影响。结果 1年内手术治疗组完全缓解率(48.2%)和总有效率(74.1%)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分别为19.4%和48.4%,P<0.05)。药物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中治疗有效的病例在性别构成、病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年龄、临床分型组成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胸腺切除术后1个月不影响儿童型MG外周血总T、B及自然杀伤淋巴细胞数量。结论胸腺切除治疗儿童型MG的有效率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在手术治疗有效的病例构成中,以年龄7~10岁、临床类型为Ⅰ型者多见。胸腺手术切除后不影响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

    2010年03期 v.17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TLR9基因rs352140位点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

    王淑霞;李海峰;孙亮;谢琰臣;徐昕;周晓斌;王芹芹;赵媛;杨堃;

    目的探讨TLR9基因rs352140位点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MG患者TLR9基因rs352140位点的多态性,比较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MG患者不同性别、发病年龄、胸腺瘤伴发情况、Osserman分型、最大严重程度等亚组中的分布并观察其与MG严重程度和糖皮质激素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MG组和对照组间以及MG各亚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皮质激素近期疗效差的患者中全身型比例高于眼肌型(OR=3.592,P=0.03),伴胸腺瘤者比例高于不伴胸腺瘤者(OR=4.350,P=0.016);糖皮质激素疗效差者治疗前平均定量MG评分(QMG)高于疗效好者(P=0.026);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QMG评分越高激素疗效越差(OR=1.154,P=0.043)。结论 TLR9基因rs352140位点多态性与MG易感性无相关性,也与激素近期疗效无相关性。

    2010年03期 v.17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AChR-IgG Fc段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高洁;常婷;王键;李柱一;

    目的构建人AChR-IgG Fc段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AChR-IgG Fc/pAN1782并在CHOk1细胞中表达AChR-IgG Fc融合蛋白。方法以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α1亚基全序列为模板,以PCR法扩增AChRα1亚基胞外段主要免疫区基因片段Hα1-121,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AN1782。将构建的新载体转染至CHOk1细胞,建立稳定表达AChR-IgG Fc融合蛋白的CHOk1细胞株,以Western blot法检测AChR-IgG Fc融合蛋白表达。结果 (1)Hα1-121经PCR法扩增后所获428 bp基因片段大小符合预计结果,测序所得核苷酸序列与人类基因库中AChRα1亚基胞外段基因片段Hα1-121序列完全一致,未出现点突变或移码突变。所构建的新载体经酶切鉴定证实片段插入正确,载体构建成功。(2)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转染新载体的CHOk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有AChR-IgG Fc融合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人AChR-IgG Fc段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且该融合蛋白可在转染新载体的CHOk1细胞中稳定表达,为下一步靶向B细胞治疗重症肌无力奠定了初步良好基础。

    2010年03期 v.17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美容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全身无力临床分析(附三例报道)

    刘彩燕;万新华;周立新;崔丽英;

    目的分析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致全身无力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作者医院2007—2009年收治的3例因美容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出现全身无力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电生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于美容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2~7 d后出现眼外肌麻痹、双侧周围性面瘫、延髓麻痹、四肢无力等全身肌无力症状,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除存在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外,还出现周围神经源性或肌源性损害的表现。临床症状多在4周左右开始好转,半年左右完全恢复正常。其中1例进行毒素效价检测显示实际效力相当于标示剂量的6倍。结论美容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中毒往往与药品剂量过大有关。提高对其临床表现、电生理特点以及发病机制的认识有利于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

    2010年03期 v.17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链脲佐菌素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系SH-SY5Y细胞生长的影响

    李勇;崔艳君;王蓬文;张景艳;王蓉;盛树力;田金洲;

    目的研究体外链脲佐菌素(STZ)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生长以及SH-SY5Y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测定法测定SH-SY5Y细胞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测定法观察SH-SY5Y细胞生长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胰岛素受体-1(IRS-1)、磷脂酰肌醇激酶-3(PI3K)等的改变。结果 STZ与SH-SYSY细胞共同孵育可抑制SH-SY5Y细胞生长,阻断胰岛素对SH-SY5Y细胞的促生长作用,且STZ抑制细胞生长呈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随STZ浓度增加,LDH漏出率也增加。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发现IRS-1、PI3K表达减少。结论体外STZ与SH-SY5Y细胞共孵育可能影响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转导系统对细胞的促生长作用。STZ与SH-SY5Y细胞共孵育可能作为体外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的一种细胞模型应用于某些神经药理学研究。

    2010年03期 v.17 1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蛋白C、活化蛋白C抵抗与脑梗死相关性探讨

    刘宇明;许治强;周伯荣;

    目的探讨蛋白C(PC)、活化蛋白C抵抗(APCR)与脑梗死(CI)的相关性。方法对92例急性期CI患者及99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血浆PC和APCR进行检测。结果病例组血浆PC水平[(108.10±37.30)%]低于对照组[(124.32±51.75)%,P<0.05],复发组CI患者血浆PC水平[(90.39±41.69)%]明显低于初发组[(114.75±33.49)%,P<0.05],病例组的≥60岁亚组血浆PC水平[(103.77±37.58)%]明显低于<60岁亚组[(127.24±30.06)%]以及对照组的≥60岁亚组[(125.78±56.63)%,均P<0.05],病例组的<60岁亚组与对照组的<60岁亚组血浆P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APCR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缺乏与CI的发生相关;PC活性降低是CI复发的重要因素,尤其与老年人CI的发生密切相关;APCR并未增加CI的发生率。

    2010年03期 v.17 199-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夏君慧;叶好好;厉向;张旭;

    目的观察多发性硬化(MS)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MS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MS患者72例,包括复发缓解型MS(RRMS)62例、继发进展型MS(SPMS)7例及原发进展型MS(PPMS)3例;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24例;以32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NC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hydroxyvitamin D_3,25(OH)D_3]进行检测,所有MS患者在留取血标本的同时进行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对其中15例急性复发期RRMS患者在缓解期再次行血清25(OH)D_3检测和EDSS评分。结果 MS组、NC组及NMO组间血清25(OH)D_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5,P<0.01),MS组及NMO组均低于NC组(分别P<0.01,P<0.05),但MS组与NMO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MS患者血清25(OH)D_3水平低于NC组(P<0.01),但与RRMS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RMS患者血清25(OH)D_3水平缓解期高于急性复发期(t=2.92,P<0.05),但仍低于NC组(P<0.01)。结论 MS及NMO患者体内维生素D不足,且维生素D不足贯穿于MS的不同病程阶段,RRMS患者急性复发期维生素D不足更为明显。

    2010年03期 v.17 20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高渗盐水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APACHEⅡ评分和GCS评分的影响

    林启良;陈荍;郭建杰;周伟民;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的影响。方法 4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高渗盐水组(n=18)和甘露醇组(n=2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高渗盐水组和甘露醇组分别以75 g/L高渗盐水和200 g/L甘露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和GC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APACHEⅡ评分[高渗盐水组:(25.36±8.56)分;甘露醇组:(26.78±9.20)分]和GCS评分[高渗盐水组:(6.04±1.23)分;甘露醇组:(6.45±1.09)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渗盐水组治疗后第1、2、3天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2.02±5.45)、(19.36±5.26)、(16.64±3.82)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亦低于甘露醇组[治疗后第1、2、3天分别(25.69±7.31)、(23.26±6.85)、(19.35±5.33)分](均P<0.05);治疗后GCS评分与治疗前及甘露醇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高渗盐水治疗能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APACHEⅡ评分。

    2010年03期 v.17 205-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伴高同型半胱氨酸的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2例并相关文献复习

    王汉旻;叶好好;黄海波;陈晓丽;冯靓;童秋玲;张旭;

    目的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临床表现及其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报道两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的CVT患者,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例CVT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癫痫持续状态,另一例以头痛、高级皮质功能障碍为主。两例患者均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且均排除传统CVT危险因素;结合文献,高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CVT发病相关因素之一,有待更多临床研究证实。结论 CVT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同型半胱氨酸应列为CVT患者病因的常规检测项目。

    2010年03期 v.17 207-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DTI评价轻度认知障碍及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微细结构损害的研究

    王建华;吕佩源;王贺波;李志立;黄越;李娜;孙占用;赵宝华;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轻度认知障碍(MCI)及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微细结构的改变。方法对MCI患者、轻中度AD患者各12例及健康老年人12名(对照组)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测量其胼胝体压部、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内囊前肢及内囊后肢白质区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弥散率(MD)。将3组的FA、MD值进行比较,并与MMSE评分、单词回忆及单词再认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MCI患者顶叶白质FA值为0.489±0.079,与对照组(0.558±0.079)相比下降(P<0.05)。(2)AD患者额叶、顶叶及颞叶FA值分别为0.405±0.072、0.454±0.069和0.363±0.056,与对照组(分别为0.499±0.081、0.558±0.079和0.440±0.06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患者胼胝体压部、额叶及顶叶MD值分别为0.978±0.082、0.920±0.054和0.81 7±0.045,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801±0.093、0.820±0.084、0.712±0.096)(P<0.05)。AD、MCI两组内囊前、后肢及枕叶FA及MD值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3组顶叶、颞叶FA值与MMSE、单词回忆及单词再认评分均有相关性(分别r=0.869、-0.621、-0.759,均P<0.01;r=0.446、-0.486、-0.361,均P<0.05),胼胝体压部FA值与单词再认评分有相关性(r=-0.343,P<0.05);3组胼胝体压部及顶叶MD值与MMSE、单词回忆及单词再认评分均有相关性(分别r=-0.612、0.547、0.586,均P<0.01;r=-0.576、0.499、0.519,均P<0.01),内囊前肢MD值与MMSE评分相关(r=-0.340,P<0.05)。结论 MCI及轻中度AD患者存在脑白质选择性微细结构损害,且该损害出现在与高级皮层功能相关的脑区,而与初级功能相关的区域未见明显受损。

    2010年03期 v.17 21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动眼神经三角的显微解剖结构及临床应用

    崔壮;沙成;

    目的探讨动眼神经三角的显微解剖结构并讨论其临床意义,为术中动眼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经血管灌注后观测10例(20侧)尸头的动眼神经三角及其毗邻结构。复习岩斜区三叉神经鞘瘤、脑膜瘤各5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25例的手术录像并总结术中保护动眼神经的手术策略。结果动眼神经三角由前岩床突韧带、后岩床突韧带、床突间韧带三边构成。动眼神经由动眼神经三角中央处穿入海绵窦,动眼神经人海绵窦处距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起处后方约2~7 mm,平均5 mm。其外上方与脉络膜前动脉相邻,内上方与后交通动脉相邻。滑车神经从动眼神经后外侧进人海绵窦,在海绵窦外侧壁后方的动眼神经下方行走。40例手术患者中,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前即有动眼神经损伤5例,其中2例动眼神经功能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另3例未恢复;余35例中术后有动眼神经损伤症状2例,但无动眼神经解剖性损伤,术后3个月内动眼神经功能损伤均恢复。结论动眼神经三角解剖结构毗邻结构复杂,前岩床突韧带、后岩床突韧带、后床突及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起处是手术中较好的解剖标志。存鞍区、鞍旁及岩尖等部位手术时应特别注意辨认和保护动眼神经。

    2010年03期 v.17 215-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不同手法复位的临床研究

    路娟;陆伯华;

    目的比较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即颗粒复位法)和Semont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将50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耳石复位组,26例)和Semont法(Semont组,24例)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耳石复位组复位总成功率和首次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2.3%和38.5%,Semont组分别为62.5%和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Epley耳石复位组复位成功所需次数较Semont组少(P<0.01)。结论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PC-BPPV患者的复位总成功率及首次复位成功率高于Semont法,且安全、易操作,有一定推广价值。

    2010年03期 v.17 218-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摘译

  • 多发性硬化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甲强龙的短期随机对照MRI研究

    Martinelli V;Rocca MA;Annovazzi P;李海峰;

    <正> 研究目的比较在近期有急性复发的多发性硬化(MS)患者经静脉注射或口服等量的大剂量甲强龙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最近2周内有急性临床复发且脑MRI至少有一个增强病灶的患者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一组给予口服甲强龙1g/d治疗,另一组给予静脉注射甲强龙1g/d治疗,均连续治疗5d。在基线期、第1周和第4周采用扩展的功能缺损状况量表评分

    2010年03期 v.17 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本刊关于支付稿酬的声明

    <正> 本刊将于文章刊出后的1个月内,通过邮局汇款方式向作者支付稿酬,请作者注意查收。如需自取者,请在文章刊出前向本刊编辑部说明。今后凡自动退回编辑部的稿酬,编辑部将不再反复邮寄。请未及时领取稿酬的作者主动联系编辑部,如超过6个月未领取者,编辑部将视自动放弃。

    2010年03期 v.17 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献速览

  • MRI在多发性硬化临床中应用的建议

    李海峰;隋庆兰;

    <正> MRI在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和治疗中作用越来越重要。主要有3种临床应用:(1)结合临床症状,尽早准确诊断MS;(2)促进对MS病理生理学的理解以及明确病理生理学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3)在临床试验中评价疗效并有助于个体化疗效的监测。由来自欧洲、美国和亚洲的神经科和放射科专家联合达成的共识中提出下列建议。 1 关于诊断和监测 (1)MRI应用于MS诊断和监测的

    2010年03期 v.17 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作用

    李淑华;

    <正> 目前,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主要治疗方法为多巴胺替代的对症治疗。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MAO-BI)通过选择性、特异性抑制内源性和外源性多巴胺分解,延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可用于PD早期单药治疗及出现症状波动后的辅助治疗。另外,临床前研究也发现MAO-BI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单胺氧化酶(MAO)是一种线粒体膜复合酶,可分为MAO-A和MAO-B两个亚型。MAO-A多存在于胃肠黏膜、肝脏,可灭活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儿茶酚胺及饮食中的血管活性物质(如酪氨酸),

    2010年03期 v.17 22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药物治疗进展

    冯新红;崔丽英;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运动神经元进行性变性疾病,目前缺乏特效治疗。现就ALS的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治疗、抗凋亡、神经保护、抗氧化、免疫调节等的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2010年03期 v.17 224-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MELAS综合征

    姚生;戚晓昆;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myopathy,encephalopathy,lactic acidosis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综合征临床表型及遗传基因有广泛的异质性,累及的组织和器官包括脑、肌肉、内分泌腺、胃肠道、肝脏、肾脏以及心脏等。现就MELAS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型、遗传基因的异质性、临床特点、生化及电生理特点、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等进行综述。

    2010年03期 v.17 228-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书讯

  • 书讯

    <正> 由王学峰、肖波、洪震教授主编,沈鼎烈教授主审,九所大学的13位癫痫病学专家集体撰写的《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和治疗》一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有关癫痫持续状态诊断和治疗的专著,全书共分10章,77万字。按国际抗癫痫联盟重建癫痫知识新框架的要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有关癫痫持续状态的新定义、病

    2010年03期 v.17 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消息

  • 第七届全国神经疾病及脑血管病临床进展研讨会通知

    <正> 经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第七届全国神经疾病及脑血管病临床进展研讨会将于2010年7月28日至8月2日在山东省烟台市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承办,研讨班聘请国内神经科著名专家,介绍国内外近年来神经病学的临床进展:(1)脑血管病诊治及介入进展;(2)神经系统变性病(痴呆、帕金森病等);(3)炎性脱髓鞘病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4)神经肌肉病诊治进展;(5)难治性癫痫诊治进展;(6)神经影像专题;(7)神经疑难病讨论。欢迎各级医师参加。

    2010年03期 v.17 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摘要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血清MMP-9及TIMP-1的表达

    陈妍;马静萍;

    <正>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独立危险因子,目前HHcy致As的机制尚不明确。细胞外基质(ECM)是血管壁的重要成分,其沉积和降解贯穿于As和血管壁重塑的整个过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组能降解ECM的蛋白酶,MMPs的组织型抑制剂(TIMPs)是MMPs的天然抑制物,其中TIMP-1是MMP-9的特异性抑制剂。该研究利用蛋氨酸负荷建立大鼠HHcy模型,通过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MMP-9及TIMP-1水平探讨HHcy致As的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2010年03期 v.17 23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告

  • 脑桥出血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一例

    武雷;杨扬;黄德晖;吴卫平;

    <正>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继发于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Guillian-Mollaret三角)区病变引起的特殊的跨突触变性,其临床特点为延迟于原发病变后出现头晕、视物不清、眼震、软腭阵挛、肢体震颤、共济失调以及MRI检查显示的局限于下橄榄核的长T2信号。目前国内相关报道较少。现报道1例典型病例并结合相文献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进行讨论,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2010年03期 v.17 23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