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雷;黄德晖;杨扬;吴卫平;
目的研究血清抗核抗体(ANAs)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s)和多发性硬化(MS)中的分布。方法收集2009-01-2011-03间在作者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诊治并行血清ANAs筛查的NMOSDs患者74例,包括视神经脊髓炎(NMO)53例、复发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rLETM)20例和复发性视神经炎(RON)1例,以及MS患者49例,统计其血清ANAs阳性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NMOSDs患者血清ANAs阳性率为45.9%(34/74),其中ANA(本文中特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抗核抗体)、抗dsDNA、抗着丝粒抗体(ACA)、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6.5%(27/74)、5.4%(4/74)、1.4%(1/74)、27.0%(20/74)、9.5%(7/74),MS组仅1例ANAs阳性,阳性率为2.0%(1/4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NAs诊断NMOSDs的灵敏度为45.9%,特异度达98.0%;NMO和rLETM患者血清ANAs阳性率分别为47.2%和40.0%,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635)。结论 NMO和rLETM患者血清ANAs阳性率高于MS组,支持NMO和rLETM同属于NMOSDs的观点。ANAs有可能是NMOSDs和MS两组疾病的鉴别指标之一。
2011年04期 v.18 243-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刘明生;肖岩;崔丽英;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MS)伴有周围神经病变时的肌电图改变特点。方法共对69例MS进行了系统的肌电图测定,测定内容包括感觉神经传导、运动神经传导、F波和同芯针电极肌电图,并对测定结果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69例MS患者中10例存在肌电图异常。在所测定的神经中,22.2%(12/54)存在运动和/或感觉传导异常,12.5%(2/16)F波异常;13.8%(8/58)肌肉存在神经源性损害的表现。10例中4例患者分别存在1~2根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波幅下降,严重者甚至引不出波形;3例患者存在1~2根神经的运动传导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1例存在胫后神经感觉运动纤维传导减慢;1例表现为双侧正中神经的F波异常;4例患者存在某一肢体同芯针电极肌电图异常。结论 MS患者肌电图检查所发现的异常,一般为单神经或神经根病变,以轴索丢失为主,其病因较难用MS的发病机制来解释。
2011年04期 v.18 24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庆利;樊东升;孙阿萍;寿延红;傅瑜;李小刚;谢汝萍;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多发性硬化(MS)患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PubMed、Elseiver、Ovi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有关TNF-β基因多态性与中国MS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并采用RVEMAN 4.3统计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的MS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各研究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结果未见明显发表偏倚。5项研究合并后,GG/(GA+AA)、AA/(GG+GA)和GA/(GG+AA)合并的OR值分别为1.63(95%CI为0.78~3.43)、0.85(95%CI为0.41~1.76)和0.81(95%CI为0.60~1.10)。等位基因频数G/A的OR=1.21(95%CI为0.74~1.99,P=0.45)。结论 TNF-β基因多态性与中国MS患者的遗传易感性无相关性。
2011年04期 v.18 250-252+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钱宪明;周晓慧;钱柳;程伟志;胡朝英;黄秋愉;余奇文;张继英;陈生弟;刘振国;张冬青;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所具有的与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病毒/人类疱疹病毒4型病毒(EBV)和髓鞘碱性蛋白(MBP)发生交叉反应的CD4+/CD8+T细胞,以及M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MBP和抗病毒抗体表达状况,探讨MS发病与HHV-6/EBV感染的关系。方法通过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实验分析HHV-6/EBV病毒肽和MBP肽段诱导的MS患者CD4+和CD8+T细胞的应答反应,以高灵敏ELISA试剂盒检测MS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抗HHV-6/EBV抗体水平,并以引物序列特异的PCR(SSP-PCR)技术分析MS患者HLA-Ⅱ类分子DRB1的表达格局。结果 (1)MS患者HLA-Ⅱ类分子DRB1*04基因(41.7%)与健康对照组(18.7%)相比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S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水平抗HHV-6抗体,同时亦可检测出抗EBV壳蛋白抗原(VCA)IgG抗体和EBV核抗原-1(EBNA-1)的IgG抗体。(3)3H-TdR掺入实验结果表明,MS患者的CD4+T细胞或CD8+T细胞对自身MBP肽段及合成的HHV-6/EBV肽段的诱导作用均存在交叉反应。结论 HHV-6/EBV与MS患者MBP自身抗原存在结构上的同源性。该同源性可诱发MS患者自身反应性CD4+/CD8+T细胞活化而导致MS患者免疫损伤,可能是MS的发病机制之一。
2011年04期 v.18 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陆嘉茵;李静;朱太卿;田发发;杨欢;陈毓茜;
目的研究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凋亡相关基因诱骗受体(DCR3)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DcR3与GBS疾病严重程度及脑脊液免疫球蛋白(CSF-Ig,包括IgGI、gA、IgM)水平之间的关联性。方法以36例GBS患者和20名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静脉血PBMCs DcR3 mRNA表达水平,并对GBS患者CSF-Ig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和DcR3 mRNA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GBS患者PBMCs中DcR3 mRNA表达水平(0.40±0.0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17±0.04)(P<0.01),但轻型组和重型组患者表达水平(分别为0.39±0.07、0.41±0.05)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GBS患者轻型组IgG、IgA、IgM表达水平分别为(0.123±0.113)、(0.016±0.012)和(0.012±0.011)g/L,与重型组〔IgGI、gA、IgM分别为(0.128±0.112)(、0.015±0.011)和(0.013±0.013)g/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DcR3 mRNA表达与CSF-Ig水平异常无相关性(rIgG=0.0083,rIgA=0.0056,rIgM=0.0015,均P>0.05)。结论 GBS患者PBMCs DcR3 mRNA表达增加,提示DcR3可能与GBS免疫细胞凋亡异常和免疫调节紊乱有关,可能参与了GBS的发病过程。DcR3与GBS病情严重程度和CSF-Ig的异常无相关性。
2011年04期 v.18 257-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正琴;徐大飞;殷剑;李墨;秦巧玲;陈海波;
目的提高临床对艾滋病伴发的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的认识,以提高其临床诊出率。方法分析1例临床诊断为艾滋病所致的PML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患者神经系统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失用、失读等高级皮层功能障碍,右侧偏瘫及双侧深感觉减退。脑脊液检查示蛋白升高,余未见明显异常。头部MRI检查示左侧额叶、顶叶、颞叶及右侧颞枕交界处多发T2高信号影,无占位效应,且病灶无强化。结论艾滋病伴发的PML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多表现为高级皮层功能减退,对年轻、亚急性起病的患者应警惕此病的可能,以免误诊漏诊。
2011年04期 v.18 261-263+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侯晶晶;王春雪;张宁;沈慧聪;张佩瑶;王君;
目的利用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发抑郁障碍患者的脑功能情况。方法对1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发抑郁障碍患者(病例组)及13名性别、年龄、优势手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常规MRI、rsfMRI扫描并采集图像,包括矢状位T1WI和轴位T1WI、T2WI、FLAIR、DWI像,以及rsfMRI图像,分析比较两组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双额上回内侧、左颞下回、左顶下小叶、右角回、右扣带回中部及右小脑的ReHo降低(P<0.01);右枕叶中部、双楔叶及距状沟的ReHo增高(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发抑郁障碍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存在多个脑区功能异常。
2011年04期 v.18 264-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张释双;马静萍;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G-CSF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脑缺血2 h再灌注0 h及24 h给予G-CSF治疗组G-CSF(按体质量50μg/kg)腹部皮下注射,给予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色素C、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水平,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发现脑梗死病灶,细胞色素C和Caspase-3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细胞亦少见。G-CSF治疗组细胞色素C、Caspase-3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细胞数均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少(P<0.01);缺血再灌注组和G-CSF治疗组均可见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灶,但G-CSF治疗组梗死灶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缩小(P<0.01),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G-CS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阻断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抑制细胞凋亡。
2011年04期 v.18 269-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侯世芳;李凯;刘银红;
目的探讨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PPS)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思路。方法总结3例PP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中年起病,既往有脊髓灰质炎病史,在长达30余年的稳定期后出现了新的肌无力、肌萎缩及疲劳现象,经临床及电生理学检查排除了其他神经肌肉疾病而诊断为PPS,随访7年病情相对平稳。结论 PPS是一种少见的、缓慢进展的临床综合征,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神经肌肉疾病。PPS目前无特效治疗,总体预后良好。
2011年04期 v.18 273-275+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常婷;林宏;刘煜;李柱一;
目的构建含人AChRα1亚单位胞外段(Hα1-210)-IgG1Fc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表达人AChR-Fc融合蛋白。方法扩增Hα1-210基因,插入含有CMV启动子、小鼠Kappa链先导序列以及人IgG1从铰链区到CH3基因片段的真核表达载体pAN1782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AN-Hα1-210,并经酶切、测序鉴定;采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载体转染CHO-K1细胞,经G418加压筛选、ELISA检测,挑选高表达融合蛋白的阳性转化子扩大培养;表达的AChR-Fc融合蛋白经Protein A亲和层析柱纯化,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结果酶切及测序结果证实Hα1-210基因序列正确,真核表达载体pAN-Hα1-210构建成功;ELISA检测证实AChR-Fc融合蛋白在细胞培养上清中呈分泌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1 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能被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198所识别。结论成功构建pAN-Hα1-210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AChR-Fc融合蛋白,为进一步开展融合蛋白靶向B细胞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1年04期 v.18 276-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坤;王国玮;姚红霞;王振海;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刺激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后不同时间Toll样受体9(TLR9)mRNA和TLR9蛋白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TLR9在HCV感染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表达水平。方法体外培养BV2细胞,将BV2细胞随机分为HCV阳性血清组、健康人血清组、空白对照组,分别用不同血清刺激4、12、20、36 h后收集细胞,并用反转录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TLR9 mRNA和TLR9蛋白的表达。结果各组不同时间点BV2细胞均有TLR9 mRNA和TLR9蛋白的表达,且HCV阳性血清组高于健康人血清组和空白对照组(F=21.921,P<0.01;F=32.762,P<0.01);HCV阳性血清组4 h时TLR9 mRNA(F=8.364,P<0.05)和20 h时TLR9蛋白(F=16.517,P<0.01)表达量最高,其他时间点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人血清组和空白对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V阳性血清刺激可使体外培养的BV2细胞TLR9 mRNA和TLR9蛋白表达增高,TLR9可能在HCV感染CNS中起重要作用。
2011年04期 v.18 280-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薛振生;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血管内治疗和随访的资料。按Hunt-Kosnik分级,其中0级3例,Ⅰ~Ⅱ级14例,Ⅲ~Ⅳ级3例。共22个动脉瘤,其瘤体最长径均≤3 mm,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和眼动脉瘤分别为4个,大脑前动脉A2段、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和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各2个,脉络膜前、垂体上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各1个。采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22个动脉瘤,其中3个辅以支架,2个栓塞过程中临时使用球囊。结果 22个动脉瘤均被栓塞,其中6个(27.3%)达致密栓塞,余16个(72.7%)为不完全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弹簧圈解脱后部分脱出支架网眼1例,而后再置入1个支架将其贴在两层支架之间。20例患者临床随访6~36个月,无再出血发生。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比较安全,近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2011年04期 v.18 284-286+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燕;刘秀梅;孙美珍;
目的分析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其头颅MRI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的NP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颅MRI检查结果。结果 11例患者中表现为狼疮样头痛8例,癫痫发作4例,言语不利3例,精神症状、视物模糊和偏瘫各2例,意识障碍和共济失调各1例。10例行头颅MRI检查的患者中,有6例出现异常信号影,病灶累及脑叶(额顶枕叶)3例,基底节2例,白质(皮质下白质、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5例。病灶性质包括腔隙性梗死(4例)、脑血栓形成(3例)和脑萎缩(2例)。结论 NPSL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狼疮样头痛及癫痫发作最常见;头颅MRI可发现NPSLE患者脑内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是较为敏感的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可以协助诊断。
2011年04期 v.18 287-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